洪波 林傳峰 葉鎰娟


摘要: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架構文物數字化保存和展現體系,搭建文物保護科技資源數據庫,建立科技管理與服務應用支撐系統,開發面向不同用戶的文物保護服務門戶,以信息化手段實現文物保護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促進文物保護進入時代新軌道。
關鍵詞:文物保護;信息應用;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9)21-0280-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前言
文物是傳遞人類意識形態、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等信息的重要介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寶貴遺跡和遺物。在互聯網+時代,技術變革帶動理念變革,構建全新的文物數字化保存和展現體系,利用信息技術,將文物的征集、典藏、陳列從傳統模式向保護、復原、共享和服務模式轉變,強化管理水平,促進資源共享,提升文化傳承,提高民眾對文化、藝術、歷史、文物的認識和鑒賞水平,從而反哺文物的保護和典藏。
因此,建立文物保護平臺,創建以資源共享、創新服務、科學管理為主體的應用性服務體系,支撐文物保護聯盟機構間實現數據資源、專業設備、文獻資料、人才隊伍、科技保護等信息的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文物保護工作發展,這個任務非常必要和迫切。
2 平臺架構設計
文物聯盟成員用戶群體根據崗位、職責、層級和關注點等不同,主要分三大體系:文物科技保護者、科研實踐基地管理者和文物主管單位。為滿足各層級用戶個性化需求,平臺采用自下而上、分層架構,分別為數據層、業務層有服務層,相對應架構科技資源專業數據庫、服務管理應用支撐系統和文物保護科技門戶,互為基礎,成就服務;并根據三層架構特點,形成配套運維管理機制,保障各架構層級間相互協作、有效配合、正常運行。
2.1 據層—科技資源數據庫
整理、挖掘和分析現有資源和信息,建立專業的文物科技資源數據庫,基本分類確定為科研機構庫、專業人員庫、科研項目庫、共享儀器庫、特色資源庫等等。
2.2 務層—管理服務技應用支撐系統
專業數據庫的建立 ,為文物資源的管理和服務打下基礎,科技服務支撐應用服務體系得以建立:
面向科技服務:可開展科技文獻檢索 、科技信息導航、科技成果轉化、分析檢測儀器共享、特色資源共享等。
面向管理決策:可開展科技信息統計、科研項目申報、科技成果評定等。
面向日常管理:可開展科研成果管理、科研項目管理、科研儀器管理、專業人員管理等。
2.3 務層—文物保護個性化服務門戶
業務層的建立,確保文物保護平臺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根據文物保護科技工作者、科研機構及文物主管部門等用戶群體的不同需求,分三個方面實現服務:
文物保護科技工作者作為平臺的主要用戶群體,可在平臺上建信息資源庫,共享科技資源,尋求合作團隊,實現科技成果轉換。
科研實驗基地和機構管理者是平臺科研管理的主要使用者,通過平臺實現科研項目建立、科研信息發布、科研信息管理、科研資源信息庫更新等。
文物主管部門是平臺的決策和分析者,通過文物保護科研數據,把握和掌控全省文物信息資源,分析統計動態科研數據,以利于及時推進文物保護科研成果轉化,實現精細化科學管理。
2.4 物保護平臺運維管理機制體系建立
三層架構的文物保護平臺,涉及各單位、各業務、各成員,跨市縣和區域,層級多、關系復雜,需要參照國家文物領域相關管理規定和法則,根據文物的具體情況,建立統一的協調管理和考核機制,以保障平臺正常運行。
3 文物保護平臺創新點
利用信息互聯技術,以浙江省文物保護數據共享為契機,整合挖掘文物保護相關資源,如儀器設備、數據文獻、科技成果、文保專家等,開發建立浙江省文物保護服務平臺,形成并完善文物保護科技服務管理機制,以期為全省乃至全國文物保護研究提供探索和支撐。平臺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建設模式的創新:改變原有分散建設模式,通過文物局建設省級文物保護科技云平臺,全省各文保機構可按需接入。
運作模式的創新:全省各文保機構可以采取支付年度維護費的方式,獲得符合文物局規范的業務系統的使用權,并確保平臺的持續更新和優化。
系統架構的創新:業務系統數據集中存放在云中心,業務軟件統一維護和更新,后臺云計算能力按需擴展,業務數據統一挖掘分析。
4 效果展現
在完成專業數據庫和業務支撐系統的搭建后,文物保護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的門戶展現如圖2所示。
首頁內容包括項目申報、科技成果、科研項目、科研資源和資訊信息等五項。資訊信息主要是通知公告、機構動態、科技資訊、特色專題等,該信息與研究機構相關;科究機構是與文物保護研究相關的機構信息,包括研究方向、團隊成員、儀器設備、科技服務、科研成果等;科研資源是指與文物保護相關的科研人員、科研成果,儀器設備等,儀器設備包括儀器情況、儀器申請;科研人員是指與文物保護相關的專業人員信息,科研成果主要包括科技著作、科技論文、科研項目、發明專利、獲獎成果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自平臺建成上線來,已有聯盟成員200多個,在平臺上建立知識庫,共享資源 、項目申報、團隊管理等,取得較好的成效,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5 結語
文物保護這個傳統服務和管理模式的轉變,需要參與者理念的轉變和知識的更新,平臺只是一個輔助工具,其根本還在于人。因此,文物保護需要參與者站在互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傳送帶上,利用創新理念和科學思路,不斷提升業務和管理水平,將文物保護工作信息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彬.淺析信息技術在文物遺址保護中的應用[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 2019(4):85.
[2] 曉春.信息時代下博物館文物保護的措施探究[M].博物館學.
[3] 蓓.淺析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護措施[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2).
[4] 迪,洪波,謝宇威,等.文物保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探析[J].福建電腦,2018(4).
【通聯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