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俊
【中圖分類號】R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046-01
抑郁癥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情緒持續性低落,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抑郁情緒。可是并非所有患有抑郁情緒的都是抑郁癥。人類有著各種各樣的復雜情緒,傳統觀念中也將人體看做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有著七情六欲。其中七情包含了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方面的情志變化。每個個體都具有這七種情緒,假如沒有這些情緒,反而被看做是有精神問題。七情當中的憂指的就是抑郁、憂郁,這是人類常見的情緒體驗,其包含了羞愧、悲傷以及痛苦等內心體驗。正常人都會存在抑郁的情感體驗,可是通常來說抑郁情緒本身的出現率并不高,程度也相對較輕,持續時間通常為兩周以內,個體一般能夠自己克服,或者是在親朋的幫助下很快的走出抑郁情緒。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改善,抑郁環境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例如某個人和對象爭吵,或者是被領導批評了,都會產生抑郁情緒,可是通常都能夠很快擺脫這種情緒。極少數人因為遺傳、個性以及應激性事件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反復努力以后仍然無法走出抑郁狀態,比如即便是遇到了高興的事情也無法感到快樂,逐漸產生了嚴重的睡眠問題,無法入睡,早上會很早就醒來,始終難以再次入睡。不愿意參加活動,不愿意與他人交流,主動性的言語開始逐漸減少,過去感興趣的事情也開始厭煩,沒有什么事情能夠讓他們感到高興,包括外出、進食、從事體育運動以及看朋友等。
總而言之,很少會有事情能夠引起其愉悅感,很多患者都深感痛苦。他們認為自己精力開始衰退,記憶力以及注意力都趕不上以前,思維也非常的遲鈍,不夠活躍,經常責備自己,對自己不斷的否定。食欲不振,體重會減輕。上述這些癥狀假如持續超過了兩周的時間,抑郁的情緒還會對個體的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產生影響,那么就可以考慮是患有抑郁癥。
患者患有抑郁癥以后,就仿佛是進入了一條死胡同,通常主動話語不斷的減少,說話的聲音也會變輕,動作較為緩慢。嚴重的抑郁癥患者還會出現情緒低落,持續自責,否定自身,事情總是往消極的方向不斷的思考,他們的想法與現實條件并不相符,總是感覺在自己身上將會發生不好的事情,自己卻無力改變這種局面。此外,抑郁癥患者通常還會出現焦慮的情緒,很多抑郁癥患者會感覺心神不寧、坐立不安。這種焦慮的情緒通常無法忍受,這更加加劇了抑郁癥患者的痛苦。很多患者會出現消極的行為與念頭,甚至會結束自己的生命。
還有較多的抑郁癥患者的煩躁以及情緒低落并不顯著,但是感覺身體會出現各種不適。很多病人感覺自己的身體存在一種或者是多種無法忍受的痛苦,比如不明原因的疲勞、疼痛、胸部會存在緊迫感、腸胃脹氣、便秘、氣短、消化不良等,可是經過醫生的檢查,甚至是采用各種設備反復的檢查,最終也無法檢查出異常。很多患者最終被迫四處求醫問藥,通常是無法得到確診,殊不知這其實是抑郁癥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我們通常稱之為“軀體化障礙”。
抑郁癥主要將心情低落作為關鍵特征,在此過程中出現下述癥狀中的四種,并且持續兩周,就需要就醫治療。
1.意志消沉。這是抑郁者的重要特征,輕者會苦惱、心情不佳、終日唉聲嘆氣。嚴重的會悲觀、絕望、情緒低落,甚至會存在自殺的傾向。抑郁的程度會存在差異性,可以從輕度的心境不佳逐漸發展到憂傷、悲觀以及絕望。病人會感到心情過分沉重,生活失去樂趣,郁郁寡歡,痛苦難熬,難以自拔。
2.部分病人會出現易激動、焦慮以及緊張不安的情況。通常一天的時間里,患者多數時間都是意志消沉,幾乎每天都是這樣,通過兩種形式可以證明,一種是主觀表達,比如悲傷、空虛與無助,另一種是別人觀察,比如愛哭泣。
3.病人通常貶低自身能力,將消極、批判以及否定態度來審視自身以前、現在以及將來,做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對,將自己貶低的一無是處,感覺前途暗淡。強烈的內疚、自責以及無勇敢,嚴重的時候會出現疑病以及自罪,甚至會采取自殺作為自我懲罰的重要途徑。
4.自殺行為與觀念,這是抑郁癥非常危險的一種行為,嚴重抑郁癥的患者通常會采用自殺的行為來擺脫痛苦。
5.抑郁癥患者的基本特征是喪失興趣。對于日常生活當中的興趣逐漸喪失,感受不到娛樂的樂趣。對于過去的愛好通常是不屑一顧,經常是閉門獨居,回避社交,疏遠親友。病人通常會向醫生袒露自己高興不起來,情感麻木。
6.疲乏無力,對于穿衣、洗漱這類小事情都感到費勁和困難,通常力不從心。沒有明顯原因的疲勞感。輕者會感到身體疲勞,生活以及工作喪失了主動性與積極性。嚴重的患者甚至連吃飯、喝水以及個人衛生都無暇顧及。
7.病人經常用泄氣的皮球以及精神崩潰描述自己所處的狀況。有70%-80%的患者會存在睡眠障礙,通常容易入睡,但是幾個小時以后即醒,醒了以后就很難入睡,比平時能夠早2-3個小時,也被稱作是清晨失眠癥。
我們要充分了解抑郁癥的病情,這種疾病的出現有其基本原因,一定要掌握患者身體的實際情況以及所思所想,讓他們自己傾訴內心的世界,掌握其痛苦,這才可以有效的緩解抑郁癥對于患者所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郭文斌, 姚樹橋, 盧永紅, et al. 抑郁癥患者生活事件及社會支持特征的研究[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0):693-695.
[2] 王聯. 產后抑郁癥的篩查標準及發病因素探討[J]. 中國婦幼保健(05).
[3] 王睿, 黃樹明. 抑郁癥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4(12):1332-1336.
[4] 徐永君, 盛慧. 抑郁癥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12, 47(3).
[5] 潘琢如. 產后抑郁癥的發病因素及防治[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1999(1):7-8.
[6] 李桂林, 陳炯華, 張玉琦, et al. 認知行為干預對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 2014, 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