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惠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077-01
血常規是一項身體基礎檢查,無論是常規體檢還是生病住院都需要血常規檢查。由于人在生病的時候,身體中的各種細胞數量會發生較大變化。血常規檢查能快速了解病人的血液變化,對疾病的判斷也能得出準確的結論。雖然做血常規在疾病檢查中很常見,但是當病人拿到化驗結果時,還是一臉茫然、。為了大家能看懂血常規化驗單,接下來針對如何解讀醫學檢驗單血常規,一起來探討和分析。
1 血常規化驗單如何看
血常規化驗單上一般會顯示多種細胞及數字,不同的細胞代表不同的病癥。血常規檢查包括白細胞,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血小板數量等。化驗單上也會顯示出白細胞,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血小板數量等檢測結果。若檢測結果都在正常范圍內,身體狀況基本良好。有時檢測結果顯示紅細胞升高,血紅蛋白正常,需要結合平均血紅蛋白含量,濃度和體積做出判斷。血小板計數升高也不一定是真的升高,小紅細胞有時也會造成血小板計數升高的假象,這樣的結果與檢測儀器也有一定的關系。若白細胞計數正常,分類異常時,患者可能在早期身體出現過問題。血常規檢查的意義在于,可以及時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診斷是否有貧血癥狀,或是血液系統疾病,骨髓造血功能等。
2 怎樣解讀血常規化驗單
血常規化驗單主要顯示的是血紅蛋白測定,血小板計數和白細胞計數等檢測結果,看化驗單這幾項最重要。
2.1 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男性正常值為120-160g/L,女性正常值為110-150g/L。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參與氧氣輸送的重要原料,由葉酸,蛋白質和鐵,維生素B12相合成。根據數值可以看出血紅蛋白值低于正常值為貧血,這種貧血癥狀見于多種疾病。如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會造成障礙性貧血造血原料不足會引起缺鐵性貧血,紅細胞受到的破壞過多會造成溶血性貧血。而惡性腫瘤疾病細胞會不斷的侵襲骨髓,引起骨髓瘤和骨髓轉移以及白血病。其中白血病是目前較難治療的疾病,血常規檢查出病人貧血時要多注意身體營養補充。急性或是慢性出血導致的紅細胞丟失嚴重會使病人出現潰瘍出血,月經量過多,肛裂等癥狀。
血紅蛋白增高會導致人們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表現,這種情況多出現于慢性支氣管炎,嚴重燒傷,長期大量吸煙,腎臟疾病和先天性心臟病等。若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異常時,要注意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是否也異常。若血紅蛋白顯示異常,則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貧血。為了明確引發貧血的原因,必要的時候需要做骨髓穿刺。不管哪種貧血癥狀都要聽從血液科醫生的叮囑,不能自主用藥,以免誘發其他并發癥[1]。
2.2 白細胞計數和分類
血液檢查中的白細胞主要包括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化驗單上顯示的白細胞計數是血液中指定的白細胞總數,分類指的是白細胞中包含的各類細胞的百分比。人類身體出現的疾病不同,引發的白細胞數量變化也不同。醫生會根據檢驗結果將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相結合,綜合判斷病人疾病產生的原因。
一般正常人白細胞計數為(4.0~10)×109/L,白細胞中分類細胞的百分比,要比中性粒細胞占有率最高。其中嗜堿性粒細胞0~1%,嗜酸性粒細胞0.5%~5%,淋巴細胞占20%~40%,單核細胞占3%~8%,中性粒細胞占50%~70%。
白細胞增多的疾病有全身或是局部感染,白血病,某種腫瘤,外傷等。白細胞增多造成的外傷多見于大面積燒傷或是燙傷;全身或是局部感染包括急性扁桃體炎,急性闌尾炎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而淋巴細胞增多會造成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時,人體會出現支氣管炎,蕁麻疹和腸道寄生蟲等疾病。有時中粒性細胞減少時,淋巴細胞就會相應的增多。白細胞減少會導致身體出現病毒性感染,血液病和細胞感染等癥狀。(1)病毒感染包括水痘,病毒性肝炎和病毒性感冒,麻疹等;(2)細菌感染包括傷寒,黑熱病,嚴重敗血癥等;(3)血液病有急性粒細胞缺乏癥,惡性組織細胞增生,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此外,白細胞減少也會受到藥物和化學試劑以及反射線的影響。所以白細胞的數量變化是動態的,有些生理性運動會造成白細胞波動出現增多或減少。若在餐后或是劇烈運動后做血液檢查,其結果會有點誤差。不過不需要著急,聽從醫生的建議多了解血液檢查前的注意事項,然后再做一次檢查,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2]。
2.3 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在人體功能中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正常范圍值為(100~300)×109/L。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成分,身體傷口止血和結痂離不開血小板的幫助,也保持著人們毛細血管的完整性。如果人體中的血小板數量過高,會造成血栓的癥狀。血小板數量過低會導致身體皮膚出血,瘀斑和牙齦出血等。血小板升高會引發身體出現缺鐵性貧血,惡性腫瘤或是某些因素導致的感染等;同時還會誘發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等。血小板減少會導身體出現系統性紅斑狼瘡,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紫癜,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疾病。生活中有些藥物也會引發血小板減少,導致身體出現急性白血病和惡性腫瘤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3]。
總而言之,血常規檢查是人體血液中的一項重要檢測,能簡單,快速,方便了解身體出現的問題。血常規檢查雖然是疾病了解的一種方式,但并不是檢查結果異常就說明身體有疾病。人們在生理性運動后檢查血常規結果會出現誤差的,檢查前一定不可做劇烈運動,也不能在抽血化驗前用餐。很多疾病檢查血常規要求受檢者,前一天晚上八點之后不能再用餐,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所以,血常規檢查結果有時只是一個參考,并不定代表著身體患有疾病。血常規檢查多數人都看不懂,經過上述的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幫助大家清晰了解檢查結果。此外,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常用的檢查方法,在看最后報告時不能單一看某一項,一定要結合各項化驗結果綜合分析病情,聽從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不可盲目選擇治療。
參考文獻:
[1] 劉素梅. 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中的價值分析[J]. 飲食保健, 2015, 2(19).
[2] 周海霞. 淺析如何提高血常規臨床檢驗中的準確性研究[J]. 醫學信息, 2014(18):498-498.
[3] 鄒攀. 如何快速準確地發出地中海貧血患兒的血常規報告[J]. 中國醫藥指南, 2015(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