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
摘要:村民自治是關系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之一,是促進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要決策之一。文章就村民自治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從村民自身以及政府兩個角度展開討論,分析并借鑒美國早期的鄉鎮自治帶來的影響,來解決我國在村民自治中的問題,提出多民主、少強化,建立公民參與機制,建設大市場、小政府,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不成熟的建議。
關鍵詞:村民自治;空心化;黑惡勢力;民主制度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生活質量已經是有所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進步,目前村民自治已經是大家重點關注的對象,是全國各界討論的重要議題之一,我們要在新時代發展新思想,引領新時代。到20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而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依舊是關系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堅持優先發展農村,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有效促進農村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項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的村民自治
(一)歷史自治的傳統
1950年,我黨為了反封建,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成立了農村合作社,建立了村級人民政府,當時的村級委員會只有聽取、審查、建議的權力。1958年為了擴大經營的規模,成立了人民公社,農民私有制結束,管控的模式下,降低了農民的積極主動性,只能服從公社的統一分配。1980年,農民為了擺脫對土地不具有所有權的這一局面,也為了加強治安的管理,一些有影響力的村民,帶頭擬定了《民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上門打斗,自帶棺材”并達到了一定的效果。由于當時的技術不夠發達,牲畜就是人的唯一勞動力,人民為了避免牲畜的丟失和一些村務問題,村中成立村民委員會且影響力非同小可,成員由居民選舉產生,從此出現了中國史上第一個村民委員會,率先實行了村民自治。鄧小平在 1981 年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提出,要在基層政權和基層社會生活中逐步實現人民的直接民主。
(二)村民自治的引進
廣西省的合寨村通過合理的村民自治,有效的解決了與農民的生活及治安息息相關的問題,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我國的村民自治形式便開始大范圍推廣。1987年,首次頒布第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法制化、規范化的關于村民的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使中國的農村不再受壓迫,也標志著我國的村民自治形式正式實施,逐漸在全國范圍內進行。1998年,頒布了新的《組織法》,意味著我國的村民自治正在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為特征的成熟化發展階段。2010年,重新修訂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委會具有管理與組織職能,協助與執行職能,作為村委會要服從鄉鎮政府的安排,政務由鄉鎮政府負責管理,村委會只負責村務的自治問題,解決一些糾紛問題或者日常問題。2018年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民主化的村民自治,使農民群眾真正的當家作主,從政治上、形式上、范圍上及渠道上都增強農民的自主意識。中國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占據中國的一大部分,完善我國的村民自治,發展我國的“三農”體制,是發展我國經濟體制和構建現代精神的重要一步。
(三)村民自治目前存在的問題
1. 宗族文化對村民自治的消極作用
我國的村委會大多都是在鄉鎮政府的管理之下施行一定的任務,隨之動用應有的權力,很難實現自我管理,之間的關系屬于指導和協助,并非領導與被領導,在這種情況下,鄉鎮政府也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有時候為了完成這一任務,便動用了與村委會的私人關系,甚至用村中的“強人”進行管理,而這些所謂的強人很多都是當地的稱霸人物,采取不正當手段對村民進行管理。這一現象也會被應用于村民選舉,大家族憑借家中人口數多,在村中選舉時具有一定的優勢,為了得到一定的權力,不顧其他小家族的利益,失去了村民自治主體的平衡。
2. 財政支持力度不足——微自治
有著八億農村人口的中國,以往的村民自治都是政府官員主抓村民的大事,而忽略了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這些小事往往關系到村民自治的質量,諸如村民的日常生活,稻田灌溉、村莊規劃或者綠化整修之類的小問題容易被忽視,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很多村莊經濟未得到良好的發展,首先該村莊的食品流通或者商戶經營等由于村莊的道路問題而受限制;政府對村民的身心健康的發展關心程度不足,教育普及程度差,村民種植農作物,因受教育程度不足,導致種植方法不得當,甚至導致農作物收益不大,沒有設置相應的文化娛樂場所,體育健身場所,以及教育方面的設備供村民享用,使村民在農活以外沒有更多的項目進行,很多村民聚眾打麻將,有甚者賭博,使村民自治的參與度降低。村民的小事得不到應有的解決,人民群眾就得不到和平、穩定、安全、幸福的生活條件。
3. 村民自身自治功能弱化
村民自治不僅是農村居民的一項政治民主權利和重要的民主價值,而且也是村民在村莊有序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價值體現。村民自治的主體便是農民,現實中卻屢屢出現“空心村”現象,讓本該著力發展的農村失去了主體,使得大量勞動力和知識分子都大量的流向城市,在農村經濟狀況相對薄弱的情況下,村民們的家庭收入低,又想在現代社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狀況,所以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家庭收入,外出務工或者根本不關心村中的自治活動,也不重視村民自治活動。
二、美國地方治理的經驗
(一)美國關于地方治理的制度
一個未曾經歷封建社會的國家,自然不會受其影響,美國的地方治理的權力具有分權的理念,主要是受“自由、民主、平等”與“三權分立”的影響較大,美國的地方自治始于殖民地早期,中央與地方在行使權力時相互獨立,中央聯邦與地方聯邦也是相互獨立的,互不干涉且沒有上下級的關系。他們認為,權力集中制是自由民主和財富的天敵,所以他們為了自由、民主、平等和財富,群眾對地方政府擁有相對獨立的司法權、立法權和行政權,由相對分散的司法機關、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來承擔相應的責任,權力劃分十分的明確且相對獨立。正如麥迪遜所說,“沒有任何政治上的真知灼見比地方分權更具內在價值,或更能體現具有啟蒙思想的自由衛士們的權威......將所有權力集于一身的情形是典型的暴政”。另外,在美國,聯邦治理的權力并不是先于地方治理的,聯邦治理權力是為了讓每一個成員國為了達成共識,完成統一目標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