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章伯
【中圖分類號】
R76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082-01
痔瘡為臨床常見肛門疾病,發病率高,往往需采用手術治療。但痔瘡手術在做完以后需要三至四周的時間才可完全恢復,在此階段中,應當加強術后護理,并熟練掌握其術后注意事項。
1 減輕術后疼痛
由于肛周與肛管部位具有豐富的神經,因此其痛覺與其他部位相比,更加敏感,使用手術治療時,組織創傷、術后創面水腫等因素均使患者創口感到疼痛與不適。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換藥時,手法需輕揉,對窗口部位進行耐心清洗。同時,可在痔瘡術后使用冰袋對患者肛門的創傷部位進行冰敷,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疼痛。又或者可以使用艾條熏炙與藥外用熏洗,有助于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明顯改善痔瘡術后的癥狀。同時,該法能夠對肛門的外周皮膚產生直接刺激,促進血液循環,使病灶部位的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藥物吸收率提高。此法可有用于術后疼痛的預防與減輕作用,在減輕水腫與出血方面具有滿意療效。
2 術后保持靜臥6h
一般而言,手術后第二天便可下床行走,準確來說,手術當天便可下床走路,但患者下半身處于麻醉狀態,需在床上平躺靜臥6h,不可使用枕頭,也不能下床,直至麻醉效果消失完全,才可起身下床。
3 術后排便
痔瘡術后伴隨肛門疼痛,而患者則擔心在排便時用力將使更大疼痛產生,因此強忍便意,并拒絕排便。如此一來,將導致腸道內糞便停滯太久,大便密結且不通。而護理人員需鼓勵患者術后排便,并強調術后排便重要性,在術后首次排便的前天晚上,可口服麻仁丸等藥物,對腸道進行潤滑,采用針灸法對支溝穴、天樞穴等穴位進行刺激,又或者使用肥皂水、開塞露灌腸,從而刺激排便。
4 術后飲食
痔瘡手術后對飲食安排要求十分嚴格,通過合理的飲食可預防便秘、腹瀉發生。常規而言,患者在手術后兩天排便開始,其正常大便表現為質軟或者現糊狀。若在手術3天后,患者還是無便意,調整患者的飲食為新鮮蔬菜、核桃仁、花生米、雞湯、藕塘等通便潤腸食物。若患者還是沒有便意,第4天晨起空腹服用蜂蜜。若患者在術后發生腹瀉,需以清淡易消化食物飲食,重視飲食衛生。
5 觀察患者的出血狀況
肛門周圍具有集中的靜脈血管與動脈血管,淋巴回流系統豐富,肛門神經系統敏感且豐富。痔瘡術后,傷口處組織毛細血管出現擴張,極易發生出血狀況。因此,在手術后,護理人員需加強創口敷料的關注,對其是否干燥、血液滲出等情況予以重視。
6 創面護理
患者在手術以后需保持平躺,有助于腹腔壓力減輕,預防創傷部位發生出血。為了使創傷部位水腫有效避免,需對創面進行清潔,并指導患者在排便過程中不可久坐久蹲或者用力過大,同時會陰部應當保持清潔。使用高錳酸鉀溫水坐浴,以便會陰部保持清潔,預防肛門感染。每天對創面進行一次換藥,告知患者用藥與排便后應當使用溫水坐浴。其中坐浴方法為暴露臀部,在藥液上方慢慢移動,直至藥液完全浸沒傷口。
7 預防尿潴留
痔瘡為臨床常見肛門疾病,常采用手術治療,但術后受到膀胱內尿液無法排出的影響,極易產生術后尿潴留,增加患者的不便與痛苦??刹捎弥兴師岱筮M行治療,取250g粗鹽與250g吳茱萸炒熱放在小布袋內,將袋口扎緊加熱,在腹部的神闕穴位放置,保持仰臥位體位,持續治療0.5h。其次,還可采用穴位按摩進行護理,放松心情,保持兩腿自然分開,雙膝屈曲,腹部放松,取穴為: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左右足三里穴。拇指羅紋面、指腹的偏峰作為著力部,在穴位上放置,支撐點為肘關節,連續擺動前臂與腕關節,拇指關節做屈伸運動,使穴位受到力的持續作用,先按壓穴位,隨后按照順時針方向輕揉穴位,各穴位持續2min左右。吸氣的同時用力按揉穴位,放松時保持輕松,按壓力度以患者的疼痛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