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中圖分類號】R1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106-01
腹股溝疝為臨床常見疾病與高發疾病,由于腹內壓升高或者腹壁薄弱而使腹腔臟器膨出并形成腹壁,可分為直疝與斜疝,其中疝囊由腹壁下動脈外側腹股溝管突出,并斜行穿過腹股溝管與溝管外環,進入陰囊,被視為腹股溝斜疝。目前,臨床在治療腹股溝斜疝時常采用手術治療,且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術式不斷增多,如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補片修補術(TEP)、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等,治療效果顯著。而不同治療方式效果不同。筆者將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對TEP與TAPP術治療腹股溝疝安全性進行分析。
1 腹股溝疝的臨床表現
腹股溝疝表現為腹壁強度下降、腹內壓力升高。誘發腹壁強度下降的因素有很多,分為先天性因素與后天性因素,其中先天性因素包含子宮圓韌帶或者精索由腹部溝管穿過等,后天性因素包括手術切口的愈合效果差等。誘發腹內壓力升高的因素也有很多,如嬰兒啼哭、舉重、排尿困難、咳嗽、慢性便秘等。
2 腹股溝疝的臨床分型
腹部溝疝可分為易復性疝、難復性疝、嵌頓性疝、絞窄性疝四種類型,其中易復性斜疝表現為腫塊出現于咳嗽、行走、站立時,在使用手向腹腔推送腫塊或者平臥休息時,腫塊因腹腔回納而消失;難復性疝存在疝塊伴隨脹痛,且無法完全回納的特點;嵌頓性疝伴隨明顯疼痛、疝塊增大等癥狀,使用手推送無法使之回納,且腫塊具有較高張力與明顯觸痛,伴隨嘔吐、惡心、便秘等癥狀,高發于腹內壓驟增時,如用力排便、強體力勞動等;絞窄性疝較為嚴重,當出現腫塊存在而疼痛減輕時,不可認為其病情緩解,反而是增加關注,及時給予有效治療,避免病程延長,引發尿毒癥。
3 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補片修補術(TEP)治療腹股溝疝
腹腔鏡腹股溝疝補片修補術有三種方式,其中TEP為常用手術方式,在直視下在腹膜前間隙置入腹腔鏡,但不僅如此腹腔,使用認為創建,將手術控制擴大,直達術區,取補片放置于腹膜外,對缺損進行補充。TEP操作難度較大,由于不進入腹腔,對腹腔的較小,且無需需縫合腹膜,在術后發生黏連的風險低。
操作方法為:行硬腰聯合麻醉,會陰處消毒并插管,操作者與助手在患者的健側站立,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體位,在床上固定健側上肢,并對患側上肢輸液,保持頭高腳低位,約為15-30°,在臍部下緣的1.5cm處做一切口,打開腹直肌后鞘或者腹白線,游離撫摸,使用食指最大程度的分離撫摸間隙,建立腹膜外氣膜,連接趾骨與肚臍連接處的1/3處約3-5cm處做一Trocar(12mm),臍部做一切口將10mmTrocar置入,將腹直肌后橋或者腹白線縫合,調整壓力為12-15mmhg,分離趾骨結節與周圍間隙,在臍與恥骨連線中下1 /3處偏健側3 cm 直視下置入 Trocar(5 mm),沿后鞘前行間隙分離至最大范圍后。目前,在我院腹股溝疝的治療中,隨著醫療技術不斷提高,TEP技術應用成熟,逐漸成為我可常用術式,使用概率最高。在TEP治療中,與TAPP不同之處在腹膜外建立氣腹,完成腹膜前隙解剖操作。此術式可有效避免腹腔內操作所引發的多種并發癥,具有腹膜前修補的有點,廣泛應用于臨床。
4 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治療腹股溝疝
TAPP是一種常見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廣泛應用于腹股溝疝的治療中,適用于成人各種類型疾病,特別是開放術后復發者與雙側疝復發者。TAPP治療腹股溝疝有許多優點,詳細如下:(1)在腹腔鏡引導下行手術操作,操作空間大,術野清洗,對于隱匿性疝可全面發現與處理,避免二次手術與復發;(2)無需采用雙側切口治療雙側疝者,減輕術后疼痛,同時可避免復發者的原有手術入路,整個手術操作過程簡單,可有效避免開放式手術所引發的血管與神經損傷;(3)其切口較小,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改善預后。
操作方法為: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操作,保持腳高頭低側并偏向健康側的臥位體位,在臍上10mm處作一切口,為觀察孔,取5mm套管針于平臍的兩側腹直肌外緣放置,為操作孔;若為左側疝,保持右側臥位;若為右側疝,保持左側臥位。氣腹壓力參數12-14mmhg,探查雙側腹股溝區,明確疝的位置與類型,沿疝環上2cm處切開腹膜,直至臍內側韌帶與髂前上棘處,分離腹膜前間隙,充分暴露解剖標志。若為直疝分離腹橫筋膜、筋膜,若為斜疝剝離疝囊。取合適補片進行外固定,待結束后縫合腹膜,完成手術。
損傷神經疼痛是手術操作所具備的臨床癥狀之一,是無法避免的,但減輕疼痛是可由不同手術方式所改變的。有研究指出,TAPP手術聯合網片外固定治療腹股溝疝,在術后第1天與術后第3天的疼痛明顯低于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可見TAPP手術有效減輕術后疼痛,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另一方面,相比于傳統疝修補術,TAPP在術后均伴隨切口感染、尿潴留等并發癥方面明顯更優,這主要由于腹腔鏡手術具有手術創口小的特點,降低感染發生概率,減少并發癥。由此可見,成人腹股溝疝實施TAPP治療,有效緩解疼痛,降低并發癥,治療效果顯著,可在臨床推廣及應用。
5 手術治療中護理重點分析
5.1 術前護理
通過PPT、視頻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講述疾病有關知識,患者充分了解疾病,消除恐懼、不安等負性情緒,同時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樹立治療自信心。強調誘發腹內壓增高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該因素,例如排尿困難、便秘、慢性咳嗽等。做好術前檢查,需給予對癥處理,并結合患者身體狀態制定手術方案,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做好皮膚準備,仔細準備會陰部與陰囊皮膚,不可損傷,避免發生感染。做好灌腸與排空膀胱,在術前一晚,使用肥皂水進行灌腸,將腸內積糞清除,避免術后腹脹與便秘,在進入手術室之前,將膀胱排空。對于絞窄疝與嵌頓疝,密切關注患者的腹部情況與生命體征,做好實施緊急手術的準備,包括抗生素、補液、胃腸減壓、禁止飲食、備血等。
5.2 術后護理
加強患者術后的體位護理,在術后當天,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體位,取軟枕放置于膝蓋下方,保持髖關節屈曲狀,有助于減輕腹壁張力,緩解術后切口疼痛;在第2天,可保持半臥位體位;在3-6天,患者能離床活動。對于復發疝、巨大疝、老年疝者,延長臥床時間到術后10天。
對于疝修補手術者,在術后6-12h可以進食流質食物,根據身體情況逐漸恢復正常飲食;對于腸切除手術者,在術后2-3天均應當禁止飲食,在腸蠕動恢復以后可行流質食物。對患者的切口進行護理,觀察切口是否有滲血現象發生,關注敷料的污染情況,及時進行更換。注意預防復發,患者應當熟練掌握腹內壓增高的誘發因素,并積極預防與處理,例如防止受涼與咳嗽,注意保暖,處理術后的便秘、排尿困難、尿潴留現象。還應當預防術后并發癥,例如切口感染、膀胱損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