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摘要】目的:分析ICU(重癥監護室)護士對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認知的質性的療效掌握。方法: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進行研究,研究對象選擇我院ICU護士16名,整個研究選質性研究方式進行。結果:16名護士中,相關知識欠缺有12.50%表現在知識結構落伍、31.25%表現在不具有良好的風險意識、56.25%表現在不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16名護士中,防范意識薄弱情況有31.25%表現在認識不到位、25.00%表現在預防工作不理想、43.75%表現在護理文本不完全。結論:深化ICU護士關于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的理解,增強其防范意識,提高護理工作開展的有效性。
【關鍵詞】ICU(重癥監護室)護士;醫療器械損傷;壓力性損傷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113-01
因醫療器械造成的壓力性損傷是患者在就診或者接受治療過程中常見的損傷類型,損傷部位會出現與醫療器械相似的形狀[1]。作為醫院搶救急危重癥的重要場所,ICU(重癥監護室)中有的醫療器械相較于其它科室更多,也就造成因醫療器械導致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的幾率更大。本次研究將從提升護理工作有效性的角度出發,通過對ICU護士對于該癥的認知程度開展質性研究,具體匯報呈現在如下報告中。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進行研究,研究對象選擇我院ICU護士16名。
1.2 方法 (1)向參與研究的護士清楚講述本次研究目的,詳細的介紹流程,用數字1~16作為參與護士的代碼。確保每位護士在接受訪談時,不受外界干擾,門口貼好請勿打擾牌子,手機保持關機狀態。(2)統計研究對象對于醫療器械造成的壓力性損傷認識較低的原因,向其提出如下問題,比如:如何理解醫療器械造成的壓力性損傷?其中包含哪些因素等等[2]。(3)控制每名護士的訪談時間在30~60分鐘之內,訪談以提問為主,期間不給予評價,受訪者可以充分的拓展思維,進行期間以錄音、速記的方式對訪談內容以及受訪者的狀態進行記錄。
1.3 觀察指標 對16名護士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分別分析相關知識欠缺情況、防范意識薄弱情況。
2 結果
2.1 16名護士相關知識欠缺情況 如表1所示,16名護士中,相關知識欠缺有12.50%表現在知識結構落伍、31.25%表現在不具有良好的風險意識、56.25%表現在不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
2.2 16名護士防范意識薄弱情況 如表2所示,16名護士中,防范意識薄弱情況有31.25%表現在認識不到位、25.00%表現在預防工作不理想、43.75%表現在護理文本不完全。
3 討論
上述分析中可見,對于醫療器械造成的壓力性損傷缺乏足夠的認知,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完善護理文本記錄,保證問題發生時具有可追溯性,也是非常必要的舉措。對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加強疾病相關知識培訓,讓ICU全體護士能夠在思想上有深刻的認識。在臨床工作中,護士要對救治中涉及到的醫療器械有清楚的了解,明白如何使用以及相關壓力性損傷產生的原因、概念、預防等等;通過系統專業的培訓,讓ICU護士能夠有正確、深刻的認識,對皮膚不良事件發生的程序有了解,懂得如何使用管理系統;在培訓過程中,還應當不斷加強護士對于疾病產生的重視程度;建立醫生、護士等相關醫務人員之間的有效溝通,以此減少臨床工作執行中耽誤的時間。其次,加強預防措施落實的有效性,保證特護記錄的完整性。為了確保ICU護士工作時能夠有跡可循,科室內部負責人員應當根據相關的準則對醫療器械、皮膚管理制度進行制定,并準備專門的登記文本,在對患者實施醫療器械相關治療前,需要對其皮膚進行仔細檢查,督促護士在工作中不要出現偷懶、耍滑的情況[3];在器械選擇方面,護士要盡量選擇質地柔軟,有良好韌性的執行操作,減少患者皮膚直接受壓的可能性;在使用過程中,嚴格按照廠家提供的使用說明書進行;為了盡量減少使用過后的儀器與皮膚有接觸,需要做好固定措施,盡早轉移使用后的儀器;護士早執行操作的過程中,要確保操作的規范性,并認真做好護理記錄。
參考文獻:
[1] 徐雲, 蔣紅, 趙琦. ICU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研究進展[J]. 上海護理, 2018, 18(4):53-57.
[2] 楊小輝, 趙媛媛, 鈕美娥. ICU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的研究現狀[J]. 護理學報, 2017, 24(13):49-53.
[3] 王香香, 宋海珍, 孫秀梅. ICU護士對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認知的質性研究[J]. 齊魯護理雜志, 2018(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