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蘭仙
【摘要】目的:探討無保護助產護理在促進產婦自然分娩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共選擇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間在我院分娩的產婦248例,以隨機原則分成兩組,包括觀察組(例數=124)和對照組(例數=124)。對照組實施常規托肛保護會陰接生法進行助娩,觀察組實施無保護會陰接生法進行助娩。結果:產婦的會陰側切率,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產婦的會陰裂傷程度,觀察組顯著輕于對照組,p<0.05。產婦第二產程時間,兩組相當,p>0.05;產婦產后出血量,觀察組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新生兒窒息率,兩組相當,p>0.05。結論:在產婦自然分娩過程中采取無保護助產護理,能夠顯著降低會陰側切率,減輕會陰裂傷程度,且不會明顯影響第二產程時間和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但卻能夠顯著減少產后出血量,應用優勢顯著。
【關鍵詞】無保護助產護理;產婦;自然分娩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147-01
對于自然分娩的產婦來說,往往會在分娩過程中常常會為了避免會陰撕裂而進行人為的會陰側切處理[1]。經會陰側切處理之后,雖然能夠顯著縮短產婦的第二產程,促進分娩,但是人為的會陰側切卻會給產婦留下永久的瘢痕[2]。隨著婦產科助產理念的發展和轉變,無創自然分娩理念逐漸成為了一種主流的發展趨勢[3]。無保護助產護理就是順應無創自然分娩理念的一種助產護理方式,本文以下就主要對無保護助產護理在促進產婦自然分娩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選擇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間在我院分娩的產婦248例,以隨機原則分成兩組,包括觀察組(例數=124)和對照組(例數=124)。觀察組124例產婦中,年齡在20—34歲,平均年齡為(29.5±2.5)歲。對照組124例產婦中,年齡在22—35歲,平均年齡為(29.3±3.0)歲。兩組研究樣本的社會學資料、臨床資料的統計學分析,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符合對照試驗要求。本次研究已經獲得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和批準。
1.2 臨床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托肛保護會陰接生法進行助娩,觀察組實施無保護會陰接生法進行助娩,具體如下:在胎頭拔露至會陰后聯緊張時,不再用手掌進行會陰保護,而是用單手控制胎頭的娩出速度,并且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輕壓胎頭枕部,協助胎頭俯屈,使其以最小徑線緩慢下降。這一過程中,助產士要指導產婦掌握正確的用力方法,對產婦的每一次配合及有效用力都給予鼓勵,促使其配合[4]。當胎頭娩出時,指導產婦在宮縮時張口哈氣,不向下屏氣用力,在宮縮間歇指導產婦屏氣用力。提醒產婦在用力時要緩慢,不可用力過猛。此時會陰處不再施以外力保護,緩慢地將雙頂徑和胎頭娩出,需注意避免胎頭娩出過快。當胎頭免除后不要急于娩出胎兒雙肩,在下一次宮縮時指導產婦不要向下屏氣,而是采取廓清式呼吸或哈氣動作,緩慢地將胎兒的前肩和后肩娩出,隨即胎兒娩出,完成整個分娩過程[5]。
1.3 統計學處理
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處理,年齡、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等數據用“±”表示,借助t檢驗進行比較;會陰側切率、會陰裂傷程度、新生兒窒息率等數據用“%”表示,借助X2檢驗進行比較。當統計值p<0.05,則表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會陰側切率和會陰裂傷程度比較 產婦的會陰側切率,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產婦的會陰裂傷程度,觀察組顯著輕于對照組,p<0.05,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下表:
2.2 兩組產婦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新生兒窒息率比較
產婦第二產程時間,兩組相當,p>0.05,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產婦產后出血量,觀察組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新生兒窒息率,兩組相當,p>0.05,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見下表:
3 討論
由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看到,在產婦自然分娩過程中采取無保護助產護理,能夠顯著降低會陰側切率,減輕會陰裂傷程度,且不會明顯影響第二產程時間和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但卻能夠顯著減少產后出血量,應用優勢顯著。
參考文獻:
[1] 陳久紅,劉蘭萍,楊志娟,等.無保護助產技術在低危初產婦自然分娩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02):1-3.
[2] 劉麗娟.無保護助產護理在促進初產婦自然分娩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8):2366-2367.
[3] 勞蓮珍.探討無保護會陰助產在初產婦自然分娩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7):3277-3278.
[4] 鄒虹,金愛英,施芹,等.會陰評估在低危初產婦自然分娩中的價值[J].江蘇醫藥,2015,31(16):1962-1963.
[5] 徐凡莉,熊倩.無保護助產護理在促進初產婦自然分娩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0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