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皚雪
【中圖分類號】R1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154-01
1 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是指具有活性的內膜細胞種植在子宮內膜以外的位置,并形成病理性疾病,內膜細胞應該生長的部位為子宮內,但由于子宮與輸卵管盆腔等組織相通,使得內膜細胞可經由輸卵管,進入到盆腔內并進行生長發育。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理變化主要體現在異位內膜周期性出血以及周圍組織發生纖維化形成異位結節,導致痛經,慢性盆腔痛,月經異常,不孕等癥,病變可使盆腔的其他組織受到累及,例如,卵巢,子宮,直腸,宮底韌帶等部位。
2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因素
化生內膜,人體在胚胎發育期間,卵巢表面上皮,腹膜,陰道直腸隔,臍部等均由體腔上皮化生而來,上述組織在激素、機械等因素的刺激可發生轉化,形成另一種組織,同樣可以化生為子宮內膜。良性轉移,血液、淋巴良性轉移也可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的發生,該種致病因素較為罕見,主要出現在四肢、背部以及其他子宮遠端內膜異位癥,通過血液循環和淋巴系統循環將子宮內膜碎屑轉移、停留在某臟器或組織上而發病。醫源性內膜移植,醫源性內膜移植是人為導致的子宮內膜移植到其它部位,以人工流產術、剖宮產術較為常見。免疫預防功能缺陷,經血液逆流至腹腔的子宮內膜如同一種體外異物,會使機體內的免疫系統被激活,并導致大量免疫細胞的分泌,體內免疫功能缺陷就可發展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另外,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一定遺傳傾向。
3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檢查
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月經異常,痛經,不孕,性交疼痛等癥,部分患者會伴有周期性尿頻,尿痛,血尿等癥。臨床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主要通過癌抗原125(CA125)測定和抗子宮內膜抗體測定,CA125是一種腫瘤相關性抗原,對卵巢上皮癌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應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可發現CA125值顯著升高,并且隨著內膜異位癥時間的增加,陽性率也呈逐漸上升趨勢,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抗子宮內膜抗體是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標志性抗體。影像學檢查:B超檢查是婦科疾病的常用診斷方式之一,可對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態進行有效檢查。腹腔鏡檢查:通過腹腔鏡可確診異位病灶,并能夠完成活檢,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分期以及治療方案進行確定,在腹腔鏡下可觀察子宮、輸卵管、卵巢、子宮骶骨韌帶等相關組織是否存在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磁共振可通過多平面成像直觀顯示病變范圍以及侵犯結構,對病灶部位進行準確定位,對軟組織成像能力極強,可有效判斷病變部位以及粘連情況。
4 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可根據病情采用多種手段進行治療,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過程中主要采用孕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通過長期大劑量的服用孕激素類藥物,可使月經停止來潮,阻止內膜活動并發生萎縮,達到治療效果,常用的藥物為安宮黃體酮、普維拉等。當下臨床中常使用戈舍瑞林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對卵巢功能起到抑制,使卵巢完全失去功能,從而達到治療效果,該藥物是一種長效緩釋劑,皮下注射,每月注射一次即可。
手術療法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常用方法,若患者未育,手術只需將內膜異位的病變切除,即可使子宮和正常的卵巢組織得以保留,若患者已育、且年齡較大,再切除內膜病變部位時,可考慮切除子宮,保留正常的卵巢組織,可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