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云
【中圖分類號】R1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239-02
在我國古代,醫學家門就發現了藥物治療的同時也可以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因此常言:藥者除了治病,還能滋補、以毒攻毒。現代醫學的藥品不良反應主要指合格的藥物在非正常使用或者正常使用產生的副作用等有害反應。據不統計,每年醫院約有5%是由于藥品不良反應住院,其中50萬人發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嚴重致死的約19萬人。
那么究竟藥品不良反應都包含哪些,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
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藥品的副作用
藥品副作用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就是在常用量下和治療效果伴隨出現的一些癥狀,一般難以避免。比如暢銷藥品立普妥,它可以降低人體膽固醇,減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它副作用非常恐怖,叫“橫紋肌溶解癥”輕則肌肉酸痛,重則腎臟衰竭,雖然發病率很低只有1%。再比如治療胃腸痙攣性腹痛時的藥物阿托品,可能導致患者口干視力模糊等癥狀。這些癥狀都是暫時的,隨停藥而止。
2 藥品的毒性反應
一般是用藥量過大或長時間用藥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毒性反應。比如鏈霉素、卡那霉素等會引起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癥狀;磺胺類藥品可引發尿血等。
3 藥品的過敏反應
一般是過敏體質用藥時產生的特殊反應。像青霉素、氯霉素、破傷風、疫苗等,有些過敏體質者可能出現藥物性發熱、皮疹等,嚴重者可出現休克甚至死亡。因此患者在用藥時一定要注意既往過敏史,用藥前先做過敏試驗。
4 藥品的依賴成癮性
有些藥物服用后會產生較強的依賴性,一旦停藥,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比如長期服用去痛片就會使藥效降低。
5 同藥品同時服用產生不良作用
有很多人喜歡將幾種不同的藥品混合到一起同時服用,認為這樣做藥效會增強,更快的藥到病除。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比如服用頭孢類藥物時不能喝藿香正氣水。可很多人不了解這個用藥常識,藿香正氣水含有大量酒精成分,和頭孢類藥品(如頭孢拉定、頭孢哌酮、拉氧頭孢、頭孢唑林等)同時服用會產生“雙硫侖反應”,引起臉紅頭暈、心悸出汗、呼吸困難、血壓降低等不良反應,嚴重的會發生猝死。除了頭孢類抗生素之外,還有甲硝唑類、呋喃唑酮等抗生素及磺脲類降糖藥物也會和酒精作用,發生雙硫侖反應。因此為了患者生命安全著想,使用頭孢類藥物時一定要忌酒,且至少間隔三天以上,為了保險建議間隔一周。
既然不良藥品反應如此之大,甚至威脅著我們的生命,我們必須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導致藥品不良反應,我們應該如何避免發生藥品不良反應呢?
1 缺乏基本藥品常識,擅自購藥
很多患者在生病時并不急于求醫,而是根據自己平時用藥經驗或聽從旁人的建議擅自購藥。這就需要患者了解各種藥品的特性、禁忌等,避免發生不良反應。比如降糖藥(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可影響腎功能。
2 用藥概念模糊,過度治療,超量用藥或者誤診用藥
比如長期超量服用維生素C,敏感患者會導致高尿酸血癥。秋水仙堿用于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它的治療量和中毒量十分接近,副作用較大,不提倡使用。另外針對兒童用藥要格外謹慎,避免濫用抗生素、維生素,不要給兒童服用成人藥。比如諾氟氧沙星治療腹瀉,但會損傷兒童腎臟器官,成人服用的新諾明,兒童若長期服用會毒害腎臟,誘發貧血等。尤其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多少例因濫用抗生素引起的小兒耳聾,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3 靜脈注射風險高
很多人一發燒感冒就喜歡掛點滴,認為療效快。其實是一種誤區。靜脈注射存在諸多不良反應,只適用于急重癥患者。2013年藥品不良反應靜脈注射占77.61%。患者一定要消除認知上的誤區,改變對注射依賴的心理。
是藥三分毒,沒有完全安全的藥物,只有科學合理的用藥。患者朋友們在用藥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嚴格按醫生的藥方,定時定量正確食用藥物,去病的同時做到風險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