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剛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245-02
腎內科醫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患者:身體平常沒感覺有什么特殊變化,到醫院一檢查卻是腎衰竭甚至尿毒癥;也出現過很多蛋白尿,通過自我管理,腎功能逐步穩定。這都屬于慢性腎炎,疾病進程卻各不一樣。慢性腎炎離腎衰竭到底還有多遠?慢性腎炎在什么情況下才要透析?不少慢性腎病患者不清楚自己什么情況下要透析,極有可能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所以平時要定期復查,遵照醫囑。
1 發生以下狀況時,您可能需要透析了
有尿毒癥的臨床表現如惡心、嘔吐、嚴重浮腫和心衰等;
血肌酐>707.2ummol/L或腎小球率過濾<15m/min;
沒錯,數據表示,中國成年人慢性腎病的患病率大概是10.8%,總體人數達1.3億人,慢性病患者中40-60%在5-20年或更長時間可能發展為尿毒癥。尿毒癥是指各類腎病造成腎功能漸進性不可逆減退,直到徹底失去功能。尿毒癥屬于終末期腎病,替代治療是唯一的治療方法,包含我們十分了解的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臟移植。
在那些地區偏僻,尤其是資源緊張的鄉間,有不少終末期腎病患者。他們不在診所附近居住,即便是可以按時接受治療,醫院設備與人員相對不足,宣教疾病力度更無從談起,不少患者不能正確認識疾病,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影響了透析治療效果。
那么,究竟什么情況慢性腎炎才要透析?中國到目前為止終末期腎病患者有100萬需要透析。但是,真正得到透析治療的人數僅有一半。對終末期腎病患者來講,由于嚴重缺少供體器官,直接降低腎移植的可能性,患者原來衰竭的腎功能主要通過腹膜與血液透析實現。
2 透析后究竟還能活多久呢?
具體結合患者個體的體質與恢復狀況決定,恢復較好,可以維持較長時間。透析過程較漫長應不斷堅持。堅持血液透析治療,如果能很好控制,病情可以逐步減輕,持續生活多年。若出現較高危險性,要努力配合治療,注意合理飲食。
常規透析代替療法能幫助身體排出毒素,減輕損傷機體的程度,但僅發揮人工腎的功能,長時間不用人體臟器則會廢,簡單依靠透析,造成殘存的腎功能全部喪失,具體應結合患者情況進行治療。透析患者是能長期存活的,最長的已經超過30年,生存時間也由于個體差異而不同,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消耗成本也較大,必須嚴格控制血壓,保持11克的血色素,還應定期實施血液灌流,對體內大分子毒素有效清除,定期補充左旋肉堿,保證充足的鈣,控制甲狀旁腺素與血鉀,平時避免疲勞。
3 我們需要知道這些因素會影響到慢性腎炎的進程
控制蛋白尿:不管是1-2期慢性腎病,還是3-5期的患者,蛋白尿這一因素直接反映了腎臟疾病發展水平。
控制血壓:一方面,患者在腎功能發展中升高血壓,另一方面,高血壓嚴重惡化腎功能。對腎病患者來講,標準血壓不應超過130/80。國內相關研究說明,我國慢性腎病患者只有10%達到這一標準。
起始發現的腎功能水平:治療腎病重點在于早,一定程度上腎功能的起始水平干擾后期的治療效果。確診中的血肌酐也對預后造成重要影響。
貧血:終末期腎衰竭發生關鍵因素是血紅蛋白不超過105g/L。全部慢性患者都要監測常規血紅蛋白,最好維持在110-130g/L。
高蛋白、高鹽飲食:在腎功能保護方面生活習慣發揮了關鍵作用,對腎病患者來講高鹽、高蛋白飲食必須禁忌。
感染和勞累:這些可能是誘發腎病的原因,患者應盡量防止感染,避免過度勞累。若發生感染應快速找出病灶開展針對性治療,當感染出現在口腔與耳鼻喉時需要嚴密注意。
治療依從性:慢性腎病絕不能一兩年就可以治好,患者腎病進展情況緊密聯系依從性。
如果可以控制管理有關指標,降低腎功能的速度與普通人水平相差不大,甚至一輩子都不需要進行移植。
4 透析一旦開始就不能停止嗎?
當醫生告知要做腎臟透析時,不少人非常擔心,開始透析以后就不能停下來,以后會造成永久性依賴。事實上透析能有效分擔腎臟壓力。腎臟的主要功能就是憑借尿液向體外排出代謝廢物,在新陳代謝中尿液是主要的方式。如果損壞了腎臟,不能將這部分代謝垃圾順利排出,就要借助其他方法取代腎臟功能,否則體內滯留這部分代謝廢物,容易發生中毒。
對腎臟來講分為兩種透析方式,一種是臨時透析,一種是長期透析,長期透析要求造瘺,一般選擇前臂;臨時透析僅要求插管,通常選擇脖頸。臨時透析主要是對中毒、急性腎衰竭等緊急病情處理治療,病情減輕之后,排出毒素可以終止治療。透析不能停止,是針對慢性腎病發展至尿毒癥的患者,這部分患者由于腎功能僅剩不足10%,腎臟難以達到正常需求。所以,需要長時間利用透析設備幫助人體排出代謝廢物。
5 我們應該如何預防腎功能進展?
5.1 定期檢查,與醫生配合共同管理身體指標,這一點十分重要。
5.2 防止服用腎毒性藥物,禁止自行胡亂用藥。患者對藥物損害的敏感度明顯超過普通人,防止病急亂投醫。
5.3 慢性腎炎患者出現高血壓與貧血現象,對于高血壓與貧血來講動物脂肪非常不利,主要是脂肪增加動脈硬化風險對造血功能有效抑制,故患者要避免大量食用。但慢性腎炎若不攝入脂肪,身體更虛弱,可以使用植物油進行替代。
5.4 控制食鹽。血容量和鈉鹽聯系密切,每1克鹽大概進入110毫升水,患者若攝入較多食鹽,嚴重損害排尿功能,使水腫癥狀加重,相應增大血容量,容易發生心力衰歇,因此必須控制食鹽,飲食注意保持低鹽。每天攝入鹽量應保持2-4克,避免增加水腫與血容量。
5.5 控制含嘌呤高和含氮高的食物。要想減輕腎臟壓力,應避免食用刺激腎臟細胞的食物,比如菠菜、芹菜、豆類、魚湯等。這部分食物含氮與含嘌呤都高,當腎功能不健全時,無法順利排出代謝產物,嚴重威脅腎功能。
5.6 保持良好的心情,大多數慢性腎炎患者可能終身都會存在尿檢異常現象,但不會出現終末期腎衰竭。實際上,只有極少一部分人發展為尿毒癥,疾病壓力影響康復情況。
5.7 限制植物蛋白質。結合腎功能狀況確定攝入蛋白質量。患者發生少尿、水腫、高血壓和氮質滯留時,每天應控制攝入蛋白質的量,緩解腎臟壓力,防止體內堆積非蛋白氮。尤其是含很多嘌呤堿的植物蛋白質,增加腎臟的中間代謝,在補充營養時避免使用豆類及其制品。
在某個臨界點之前,透析無法為患者產生其他受益,若超過這一臨界點患者極有可能承擔一部分風險。這個所謂的臨界點是最合理的透析時機。但事實上,把握這個時機非常困難,要求醫生結合患者個體情況整體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