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瀟
摘要 基于歙縣家庭農場發展的現狀,分析歙縣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土地流轉規模小,經營管理水平低,農業社會化服務滯后,經營農產品種類單一等問題。為使家庭農場成為歙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在借鑒各地家庭農場成功經驗和結合本地實際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促進歙縣家庭農場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家庭農場;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5-0232-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5.06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developing family farms in Shexian County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These problems included such as small scale of land transfer, low level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lag in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s, and single typ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In order to make family farms become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Shexian County, we advance som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in Sheixian County based on learn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amily farms in various plac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realities.
Key words Family farms;Problems;Countermeasure
作者簡介 方瀟(1990—),男,安徽歙縣人,助理農藝師,碩士,從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3-08;修回日期 2019-03-18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的概念。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2018年全國家庭農場數量已超過87.7萬戶,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漸成為當前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今后一段時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筆者以歙縣為例,通過對全縣家庭農場發展現狀的剖析,分析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1 全縣家庭農場發展現狀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縣共有181家家庭農場在工商部門完成登記注冊備案,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6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8家。全縣家庭農場發展模式主要有種植業家庭農場、養殖業家庭農場、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3種。
現階段全縣家庭農場呈現以下特點。
1.1 發展快,覆蓋廣
與2014年相比,全縣家庭農場增加152家。經營范圍涵蓋全縣茶葉,柑橘、山核桃、蠶桑、食用菌、枇杷、蔬菜、畜牧、花卉、休閑采摘等特色產業。
1.2 經營方式多樣
新型經營主體主要通過租賃、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獲取土地使用權。業主資本組織形式有合伙、股份合作、股份制、獨資等。從事經營領域有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觀光旅游業等,已由傳統產業向新業態拓展,“接二連三”產業融合發展顯現。
1.3 發展程序規范
2017年,全縣被列入安徽省家庭農場基礎臺賬建設試點縣,進一步規范家庭農場生產檔案管理,做到“管理有人員、生產有臺賬、操作有規程、檢測有記錄、去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
1.4 經營規模較小
目前,全縣家庭農場經營總面積約0173萬hm2,但以小型家庭農場規模為主。其中經營面積在6.667 hm2以下的121個,占了總數的66.8%,6.667~33333 hm2的50個,占了總數的27.6%,33.333 hm2以上的10個,規模化經營趨勢不明顯。
1.5 輻射帶動明顯
樂耕堂家庭農場在鄭村鎮鄭村流轉土地33.333 hm2,從事煙草、菊花、水稻、中草藥種植和銷售,解決當地勞動力6 200余人次。千百渡、佰勝、山中天谷等一批休閑農莊致力于打造成集餐飲、客房、度假、旅游、觀賞、采摘、垂釣、種植、養殖為一體的精品休閑莊園,目前已初具規模,全縣實施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模式,家庭農場為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或收購貧困戶生產的農產品,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解決農民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2 全縣家庭農場存在的問題
2.1 土地流轉規模難擴大
全縣地處山區,耕地面積少、地塊小,土地集中連片困難,加之土地的潛在價值不斷變化,農民守地意識強,新型經營主體的土地流轉工作十分艱難,不能流轉到大面積連片的耕地,造成農業機械化普及率較低,土地生產效率較低。
2.2 經營管理水平待提高
全縣家庭農場從業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從業素質不高,了解和掌握農業新政策、新理念、新知識有所欠缺,品牌意識不強。家庭農場與農民之間利益鏈接呈松散狀態,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未能真正發揮輻射帶動的能力。總體來看,全縣家庭農場主的學歷水平不高,綜合素質低,限制了家庭農場的產業化現代化發展。
2.3 農業社會化服務滯后
一個家庭農場經營幾十畝甚至上百畝土地,必須要有農技、農經、產品信息、銷售等配套社會化服務,而且家庭農場層次越高,對配套的社會化服務要求就越高。目前,全縣許多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缺失,成為了制約家庭農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2.4 經營農產品范圍雷同
全縣家庭農場產品大部分屬于初級產品,如糧食作物、園藝作物或部分苗木等,具有很高的雷同性,特色品牌較少,很難形成產業規模,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經濟效益不高。
2.5 缺乏合理科學的規劃
全縣家庭農場基本上是農場主基于自身對于未來發展的認識而成立的,缺乏科學長期的規劃,即使部分農場主對家庭農場在規模、布局、經營產業上有想法和打算,但也大多沒有落到實處。全縣整體上對家庭農場發展缺乏規劃必然會造成結構單一、布局不合理、缺乏整體競爭力等問題。單個家庭農場缺乏規劃也會影響到自身的持續發展。
3 對全縣家庭農場建設的幾點建議
3.1 完善土地流轉機構,激活農村土地流轉內在動力
一是建立健全縣鄉村3級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充分利用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這一平臺,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政策咨詢、信息提供、合同審查等服務,確保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二是完善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機構職責,使之能夠切實成為化解土地流轉中各種糾紛和矛盾的權威機構。同時要加大培育和發展農村土地流轉中介組織,特別是農村土地價格評估機構的培育,為農村土地使用權公平有序流轉提供依據。三是引導土地經營權向家庭農場流轉,形成合理的經營規模。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及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改變農民對土地的過度依賴。同時制定激勵措施在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提供政策,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形式,將離農戶的土地轉移到需要土地資源的家庭農場經營者手中進行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3.2 加強人才培育力度,提高家庭農場主的綜合素質水平
大力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培養和引進農業高層次人才,加強全縣農技人員業務知識的儲備,不斷提高人才隊伍整體水平。繼續實施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精選優選培訓教師和培訓內容,適當提高“家庭農場經營管理”培訓課程比重,為提高家庭農場主的經營管理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3.3 發展社會服務組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從國外經驗看,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的家庭農場,無不需要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幫助與扶持。如擁有農協的日本,擁有農業推廣局、農場主家計管理局和其他社會服務組織的美國[2]。歙縣家庭農場想要更好地發展,單靠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是不夠的,建議一要組織科研院校多多開展農業專業人員“三下鄉”活動,深入一線為農場主做技術指導服務,鼓勵科研、科教人員下沉到基層運用自己所學知識為家庭農場解決實際問題[3]。二要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與發展,構建政府、合作社和私人公司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當前政府機構為服務主體的現況下,主體能力有限、覆蓋面窄,無法承擔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眾多內容。多元化的組織形式可以發揮各主體優勢,以滿足家庭農場農戶等經營主體的服務需求[4]。三要因地制宜,建設多層次跨區域服務平臺。可以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媒介或以文藝匯演、送戲下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為農民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雙向互動的服務[5]。
3.4 調整家庭農場經營方式,拓寬家庭農場增收渠道
在生產銷售過程中,將不同的環節交由不同的專業化組織來完成,不但技術和管理水平得到了保證,而且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場收入。四川船山區唐家鄉西堰村的朝陽家庭農場在鄉政府支持下,于2013年流轉土地2.2 hm2種植時令蔬菜,因產品上市時間集中,銷售壓力大,為了及時高價將自己的菜賣出去,動員全體工作人員既當生產工人,又當銷售人員,還采用過“壓任務、包任務”的方法,但農場效益卻不好。2014年農場主調整思路,投資修建了蔬菜大棚,生產價格高、市場走俏的香蔥,實行生產人員與銷售人員分開,定崗定責定目標,農場收益大為好轉,實現銷售蔬菜多獲利1.0~1.2元/kg[6]。由此可見,家庭農場的經營管理模式應該向企業化,正規化發展,對農場工作人員實施定崗定責,完善獎懲機制,以提高農場經營收入。
3.5 因地制宜調整經營范圍,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
在鞏固提升現有茶葉、菊花、枇杷、柑橘、楊梅等特色農產品發展優勢的基礎同時,因地制宜扶持有想法的農場主發展中藥材、芥菜、石河蜜桃等特色農產品。支持“黃山貢菊”申報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支持“三口柑橘、富岱楊梅、上豐雪梨”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謀劃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型城市舉辦的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會,遴選優秀家庭農場的特色農產品參加展銷活動,擴大特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3.6 組織引導做好家庭農場發展規劃
縣政府應積極聯系相關高校盡早編制全縣家庭農場的總體發展規劃[7],結合本縣縣情,對全縣家庭農場發展的總體目標、發展布局、用地方案、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8-11]。引導農場主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功能定位,對本家庭農場的發展定位,發展目標進行科學謀劃,為家庭農場的長期發展打好基礎。
4 結語
家庭農場的發展模式增加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能夠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并能在市場動蕩、自然災害來臨時幫助農民有效應對風險。家庭農場的快速發展為歙縣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廖金秀,黃金綠,譚賢杰.家庭農場的優勢·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4):205-211.
[2]何勁,黃瑾.成都市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2):212-217.
[3]趙蕾,李爭,韓楊.關于發展漁業家庭農場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0):285-290.
[4]虞華,劉琳,陳玉林,等.家庭農場引領鹽城農業轉型升級[J].中國農村科技,2014(9):64-67.
[5]張道明.關于發展家庭農場相關問題的探討及建議[J].河南農業,2013(15):6-7.
[6]熊紅軍,謝小蓉.家庭農場增收機理與實現路徑:基于四川省遂寧市的調查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6):183-188,223.
[7]劉紅光,駱新燎.江蘇省縣域家庭農場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以泗洪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10):220-222,231.
[8]王微,董宏林.家庭農場在我國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0):290-291,294.
[9]林華妹,王厚俊.我國家庭農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599-601.
[10]蔣輝.蘇南地區進一步發展家庭農場的探討[D].蘇州:蘇州大學,2008.
[11]謝玉梅,關新.家庭農場發展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7):328-3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