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娟
[摘? 要] 借助分層遞進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總體水平,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文章認為,可以通過深入學情,制定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優良的數學思維品質,創設異質小組合作,及時反饋分層作業,實施分層輔導來展開分層遞進教學.
[關鍵詞] 數學認知結構;對比教學
所謂的“分層教學”,就是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態度,將學生定位為教學活動的對象,以提升學習能力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學生分為A,B,C,D四個層次,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逐步遞進,實施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進而實現所有學生在各自不同基礎上的“共同進步”,從而提升教學質量[1]. 因此,更好地完善遞進是“分層教學”的主旨. 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實施初中數學中的分層遞進教學.
深入學情,制定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需深入了解學情,進而展開針對性的教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知己知彼”,從而創設出“百戰不殆”的課堂. 分層遞進教學更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因材施教. 教師在開展分層遞進教學之前,需要做些什么準備工作,了解一些什么內容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數學認知結構
從建構主義來談數學學習,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技能,絕不能采用“接受式學習”,而應形成“探究式學習”,讓主動探索、獲取知識代替被動接受知識. 換句話說,就是憑借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積極主動地思考,進行思維活動,建構數學知識. 由此可見,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在建構主義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處于發生、發展的狀態.
2. 學生個體差異性
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存在于方方面面,尤其在個人能力上最為顯著. 一些學生學習能力強、速度快,當然接受能力也更強一些;一些學生學習能力弱,相對反應速度要慢一點,理解能力也差一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所謂的“情感、態度”,就是指那些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包括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自信心、意志力,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等. 教師深入探究,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學習體系,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分層教學目標的設定與教學內容相輔相成,相互制約. 想要達到“減壓”“高效”的教學效果,需要合理的分層教學目標. 分層教學目標過高,學生畏難退縮,實現起來困難太大;分層教學目標過低,毫無挑戰性,學生自然而然喪失興趣. 因此,教師需深入了解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分層教學目標,方便教師創設課堂問題,在層層遞進的教學策略中實現課堂教學高效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取自信和成就感,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比如,筆者在教學“異分母分式相加減”這一內容時,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了以下目標.
A層(學習能力好):可以采用類比和轉化等思想方法,理解“異分母分式相加減”的法則,并可以靈活運用,進行復雜的運算.
B層(學習能力中等):可以采用類比和轉化等思想方法,理解“異分母分式相加減”的法則,并可以進行較為復雜的運算;
C層(學習能力弱):理解“異分母分式相加減”的法則,并可以進行簡單的運算;
D層(學習困難):理解“異分母分式相加減”的法則,在指導幫助下可以進行簡單運算.
培養學生優良的數學思維品質
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思維品質方面. 只有不斷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而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更快落實分層遞進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1. 基礎知識教學
教學經驗顯示,一些C層和D層的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數 學概念,尤其是一些較易混淆的數學概念,掌握起來較為吃力,容易產生“混沌”,無法正確區分. 比如 “負數和非負數”“中線和中垂線”……如何才能引導學生準確掌握數學概念?可以借助“對比教學”,引導學生從概念本身出發,對比概念之間的內在與外延,讓學生腦海中形成兩概念各自的特征和本質,進而深刻感悟,理解概念;在幾何概念教學中,我們可以使用“正反例變式”教學,無論是正例還是反例,都借助變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在學習一些定理、公式和法則時,此類學生掌握起來不夠完善,通常會出現似懂非懂的情況,此時教師可以針對錯誤進行深刻的具體剖析.
例1? ?如圖1所示,已知AC=DF,AE=DB,AC∥FD,證明:△ABC≌△DEF.
學生會出現以下錯解:
因為AC∥FD,所以∠CAB=∠FDE. 在△ABC和△DEF中,AC=DF(已知),
∠CAB=∠FDE,
AE=BD(已知),所以△ABC≌△DEF.
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錯誤,癥結在于他們忽略掉了AE與BD并非三角形的邊,歸根結底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掌握得比較粗淺.
正確的求證過程如下:因為BD=AE,所以BD+AD=AE+AD,即AB=DE. 然后將上述證明過程中的條件“AE=BD”改為“AB=DE”,即可得證.
學生要想真正意義上掌握數學公式、定理、法則,就需在解題中靈活運用并進行鞏固. 諸多實踐證明,學生要想理解和掌握公式、定理和法則,需借助正反例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探討和分析典型的錯誤案例,進而透徹掌握.
2. 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
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展示了教材中例題的示范性,能引導學生扎實掌握數學知識技能,不斷提升數學思維品質,并能在解題中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例2 如圖2所示,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AE平分∠BAD,與邊BC相交于點E,CF平分∠BCD,與邊AD相交于點F.
求證:四邊形AECF為平行四邊形.
分析? ①從已知條件可得,AD∥BC,∠EAD=∠BCF,所以∠BCF=∠EAD=∠AEB. 由此可得AE∥FC,得證.
②從已知條件可得,AF∥CE,AD=BC,AB=CD,∠B=∠D,∠EAB=∠FCD,那么△ABE≌△CDF. 由此可得,BE=DF,所以CE=BC-BE=AD-DF=AF,得證.
變式1 如圖3所示,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點E在邊BC上,點F在邊AD上,現有∠BAE=∠DCF,求證:四邊形AECF為平行四邊形.
變式2 如圖4所示,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點E為邊AD的中點,點F為邊BC的中點,求證:四邊形BFDE為平行四邊形.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借助一題多解可以幫助C層和D層的學生掌握教材中的例題,掌握多種解法;借助一題多變可以幫助B層的學生對變式題進行一題多解,實現向A層的轉化;對于A層的學生,則需基于B層的基礎,學會總結,培養學生的簡化水平、邏輯分析能力、歸納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創設異質小組合作
分層遞進教學,可以將水平相當的學生編入同組,即為“同質小組合作”,這樣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實施;還可以將不同水平的學生編入同組,即為“異質小組合作”,這樣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取長補短,在互相影響和幫助下,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感受到努力的價值所在,增強學習信心.
例如,筆者在教學“異分母分式相加減”這一內容時,安排了以下兩組“異質小組合作”學習的題目.
通過這兩組題目,引導各層次的學生共同學習. 對于A層次的學生,可以促進升讀學習,并可以充當“小老師”,引導低層次的學生不斷糾錯,不斷進步,從而實現小組取得整體提升.
反饋分層作業、分層輔導
作業布置的分層在分層教學中不容忽視,可以更好地實現高效教學. A層學生的作業,應注重提升能力和綜合訓練;B層學生的作業,應注重理解、應用以及分析;C層和D層學生的作業主要是訓練基礎和計算能力.
輔導的分層教學在于指導學習方法.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無法將每個學生的問題一一解決,可能導致“吃不飽”和“吃不了”兩種現象. 因此,教師需要展開分層輔導,適時地進行查漏補缺、分層優化指導、心理疏導等. 這種輔導可以幫助C,D層的學生解決困難,梳理思路,養成審題習慣,鞏固已學知識,引導A,B層學生向著更高目標邁進.
總之,課堂教學依靠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實現最佳教學效果. 采用分層遞進的教學方式,不斷轉化學困生,培養更多的學優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樂趣,能讓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層次上不斷提升,能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和發展[2].
參考文獻:
[1]袁紅春. 分層教學讓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實處——新課標下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與體會[J]. 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6).
[2]周洪哲. 讓學生在不同層次上提升——分層教學策略在初中數學課堂運用初探[J]. 新課程,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