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東
摘要: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而新世紀也正需要大批量有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數學教學中所研究的創造思維,一般是指對思維主體來說是新穎獨到的一種思維活動。它包括發現新事物、提示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等思維過程。在小學數學的課程標準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創造思維是所有教育者共同要解決的難題。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方面,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規律。這種教學方式極易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針對這種教學現狀,教師應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從實際的教學出發,增強教學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增強教學
1 創設興趣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歡樂愉快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打開思維的閘門。
如我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先在黑板上寫出“5、50、500”三個數,問:誰能加上適當的單位名稱并用等號將這三個數連起來?”。對這個問題學生感到有興趣。500總比50和5大,怎能用等號連起來?”學生陷人沉思。通過認真思考,有的說“5元=50角=500分”,有的說“5米=50分米=500厘米”。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此時,我又深入一步問到:誰能加上同一單位名稱,將上面三個數用等號連接起來?學生聽后,思維更加積極。就連平時不愛動腦筋的學生也議論開了,都爭先恐后地說:5元=5.0元=5. 00元……”最后我接著問:“像5、5.0、5.00這樣的數大小是否相等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這個問題小數的性質。”這簡單的三個數,引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愉快地進人探求新知識的學習過程。
2 運用實踐教學.增強學生想象力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實踐教學法,讓學生充分調動口、手、腦,觀察、分析和判斷各種實踐條件,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思維想象力,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創設開放性的數學問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實踐教學法,為學生提供各種工具,讓他們思考:如何運用一種物品,可以制作出多種圖形?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點,準備工具。教師準備如下的工具:小剪刀、紙、長繩子和橡皮泥。第二點,創設問題。教師對學生說:“你們可以運用教師提供的工具,思考如何用一種工具,分別表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第三點,適時引導。教師引導性地對學生說:“你們要動手操作,并觀察手中物品的特點,還要思考如何讓手中的工具,變換成多種圖形!”第四點,展示成果。在學生探究結束后,小陳說:“大家看我手中的繩子。我將它套在數學課本上,則是一個長方形;套在一個正方形的本子上,變成一個正方形……”小于積極地舉手說:“我的方法更簡單!我將手中的長方形,折掉一部分,變成一個正方形。我沿正方形的對角線,得到一個三角形。我將這個三角形放到杯子的底部,并用力按,可以印出一個圓形。”
3 鼓勵探索.培育創造思維
自主探究的優勢在于讓學生獨立地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充分運用所有的條件,并構建與探究問題、所學知識之間的結合點,真正讓學生擺脫課本的束縛,創造性地解決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潛在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有探索創新意識的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利用各種契機,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激活,使之產生強烈的進取心和創造欲。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結論和運用,更要重視探索發現的過程,讓學生沿著教師精心設計的道路探索和發現事物發生的變化的起因及其內在聯系,尋跡而問路,追本以求源。學會用科學、嚴謹、慎密的思維方法,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發現和獲取知識的能力,我們應把握時機、創造條件,從多方面加強訓練,將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才能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的創造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在提升小學生數學創造思維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并在掌握教學內容本質的前提下,構建不同知識點的連接,創設開放性的問題,讓不同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問題,并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增強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