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筱筱
數學教學過程當中,除了要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和數學技能方法的教學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作為一門建立在邏輯基礎之上的學科,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將數學思維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重點。這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更是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對數學理解更加深刻。
1突破思維束縛,實現多向尋異的數學學習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梳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例如,在“速度”“路程”“時間”“單價”“數量”“總價”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感覺力不從心,原因在于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學習是孤立的,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三者之間的聯系。通過一組類似的習題,學生在習題的解答過程中發現兩者之間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悟之后,教師也就可以使用單一量、數量和總量三個數學概念理解以上的關系,從而使學生對數量的理解直接上升到理性的層面。通過聯系的抓取,實現對學生思維視域的拓展。最后一點就是幫助學生總結,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維空間。例如,在“圓柱的體積”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的體積、正方形的體積計算公式,以及其特征,從而展開對圓柱體積的學習。教師還可以在學生對直柱體的體積公式展開深入的理解之后,列舉出三棱柱、四棱柱的體積計算公式,使學生的思維更廣、更深。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不同維度展開對數學知識的深入思考,拓展學生知識職業,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思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2尋找思維起點,展開數學學習的深層梳理
2.1叩問疑點
數學課堂當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培養其質疑的意識和習慣,激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在“3的倍數特征”這一課時的學習中,很多學生從2、5的倍數特征猜想,經過驗證發現猜想并不正確。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應用計算器,驗證3的倍數的特征,在這個猜想一質疑再猜想的過程中,實現了學生思維的深層次的發展。
2.2推敲難點.
新知識永遠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尤其是超出學生認知的新知識。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師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難點。例如,任務設置、問題啟發,實現對學生的引領和旁敲側擊,并通過對學生搭建腳手架的方式,幫助學生梳理數學知識難點,例如,在“圓柱的體積”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將圓柱轉化為長方體,但是這種學習方式操作性十分低,此時,教師也就可以先組織學生回顧圓的面積公式,獲得啟發,推敲難點。這一過程中,學生就會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和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展開對比分析,發現其中的相同之處,從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中啟發,逐漸掌握圓柱體積計算公式。
2.3捕捉盲點
小學生的數學視野十分狹窄,存在學習盲點,且盲點具有極強的隱蔽性。但是,盲點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轉折點。例如,在“梯形的面積”這一課時的學習種,學生往往會直接忽視“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導致題已經說明了上下底的和、高,求面積的情況之下,仍然去求上下底的長度,影響解題。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捕捉盲點。再比如,在圓的面積計算中,學生往往會忽視“半徑的平方”這一已知信息,導致還在此基礎之上求半徑。學生在數學學習沖存在盲點是必然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慣性思維、解題方法等等,教師有必要快速找到學生的盲點,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揣摩題目信息,消除思維盲點。
3催生思維生長,促進數學學習的整合融通
數學的教學,不僅在于要幫助學生擺脫思維束縛,還要催生學生深刻性、發散性和批判性的思維。例如,在學習“倒數的認知”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一筆帶過“0沒有倒數”這一知識點,沒有對其原因展開解答,導致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十分淺顯。而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從倒數的意義展開分析,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了解到0沒有倒數的原因,把握知識的本質,實現學生的思維從膚淺到深刻的轉變,展開對知識點的深入思考,使學生思維發展更加深刻化。所謂的發散性思維指學生能夠從多個維度和角度,采用多種方法展開思考,從而多渠道解決實現問題。在梯形的面積教學中,教材主要采.用倍拼法。教師發現很多學生學會了多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包括將梯形變成為兩個三角形,沿著垂線將梯形剪拼成長方形等等,這一過程充分展現出思維發散。批判性思維,即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能力。例如,在“圓的認識”這一課時的教學中,對“圓的直徑是圓中最長的一條線段”這一知識點,有學生展開了質疑,并采用各種方式去驗證。教師引導學生質疑的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這一知識點,還可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因此,數學學習,要重點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讓學生能夠把新舊知識都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這樣有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數學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對學生的學習和今后的成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展學生數學學習、思考、創造的能力,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