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承瑋
摘要:歷史學科的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家國情懷的素養提升就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內容較為廣泛,涉及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的內容,需要結合二者進行對比,使得學生建立對于我國歷史發展特點的明確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產生,并激發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其家國情懷。基于此,本文對初中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實踐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培養實踐
我國歷史悠久,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兩個特點。首先,是國家整體的延續性,在不同的時代中朝代的更迭并沒有使得政治主體發生變化,在歷史中國家的發展是具有延續性的。其次,是文化發展的延續性。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文明,直至今日,其發展未出現斷層,文明得到了持續的傳承。對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需要在認識歷史發展基本狀態的基礎上進行。
1 初中階段歷史教育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
1.1 與初中德育教育相結合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一個重要的思維發展階段,學生的思維認識在產生變化,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道德體系構建的引導。在德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是最為重要的內容。家國情懷相對于愛國主義情懷,帶有更為明顯的歷史色彩。愛國主義情懷,從學生當下的實際生活中進行思考與感受,即能夠產生。相較而言,家國情懷則包含著一種對歷史的深思以及對國家地深情。這種情懷的產生,需要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有所感受與體會。應用歷史教學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的感受與體驗產生。家國情懷能夠使得愛國主義思想更為深刻,更為穩固[1]。
1.2 引導學生樹立唯物主義歷史觀
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的。在唯物歷史觀中,明確地表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以及社會意識會更為明確,并產生相應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能夠使得學生從情感上,增強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認同,達成思想的統一。
2 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培養的策略
2.1 從教學的內容中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初中階段的人教版的歷史課本中,涉及歷史學習范圍囊括古今中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需要從我國的歷史教學內容中人手,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
例如,應用近代史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近代史中我國不斷受到西方以及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壓迫與侵略,在這種壓迫與侵略中,我國不同階層的民眾奮起反抗,這些英雄的事跡對于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晚清時期,我國民眾對外部勢力的反抗與自身的發憤圖強,是從多個角度進行的。教師可以應用教材中提到的內容,引導學生對這一時期人們的抗爭產生一種全景性地認識。如在二十世紀末,義和團運動與戊戌變法,是我國不同階層民眾對外來沖擊作出的回擊。義和團運動代表了下層民眾對國家民族的一片赤誠之心,戊戌變法則屬于社會中上層認識從理性認知的角度,做出的一種選擇。教師可以播放相應的影視作品,引導學生分別體會不同階層中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產生對這一時代歷史思想潮流的認識,激發起學生的家國情懷‘“。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段歷史的學習中,由于我國受到外來侵略者壓迫極為嚴重,這段歷史屬于一種屈辱的歷史。在激發學生家國情懷的同時,要避免其出現對民族文化、民族歷史的不認同,重點要強調我國人民的英勇抵抗精神。
2.2 結合綜合學科知識、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初中階段學生各個科目內容的學習,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師要重視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應用其他學科知識作為補充,使得學生對具體的歷史人物產生認識,引導學生產生家國情懷。
例如,在學習南宋一段歷史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內容,展開相應的教學拓,辛棄疾就是較為適當的人物材料選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辛棄疾的生平進行調查,并且在課堂中應用小組探討的形式,總結自己的資料調查結果,對這一文化人物的生平經歷、思想狀況產生明確的認識。學生有著語文學習的基礎,因此在人物的認識上,會結合之前所學習的文學作品,對人物進行理解。這種情況下,理解中就會包含著明顯的情感性因素。聯系這一時期的大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經歷,結合文學作品,學生的家國情懷體驗會較為深刻,在認識的同時,也會產生認同。
3 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逐步體會和感悟歷史,以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所體現出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年明點, “家國情懷”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1): 20.
[2]王詩卉.落實核心素養培育家國情懷——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2):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