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平
摘要:體育課堂教學是以學生健康為根本目的,以發展學生體能訓練為手段。作為一名教師應立足課堂,提高體育教學實效性,不斷提高小學生體能、基本素質及運動能力。本文從加強課堂管理,提高教師行為的自覺性;加強體育鍛煉,規范學生的訓練行為;加強有效引領,建立科學合理的合作方式;加強實踐體驗,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加強教材研究,采用有效的分層教學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有效路徑,從而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持久有效地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體育課堂;體能教學
小學體育課是學生熱衷的科目之一,讓小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體驗運動快樂,同時在愉悅的鍛煉中學到運動技能,從而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但從目前小學生體能測試的成績分析,情況卻不能樂觀。小小的孩子看上去臉上是“紅撲撲”的,肚子是“圓滾滾”,但那些都不是健康的理想標志。這必須引起每個體育教師的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學生的體能訓練,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1加強課堂管理,提高教師行為的自覺性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許多領導、教師或家長不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及學生的身體鍛煉等現象依然存在,例如:有的體育課堂教學似乎變成了“世外桃源”;學校領導不重視,很少關注學生體能的訓練;家長漠不關心,他們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被動參與體育課的學習與訓練。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要不斷追求教育之真諦,落實新課程標準對體育課堂教學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等,從內心深處發出課堂教學的不懈追求,形成科學而又嚴格的管理體系,把教學活動當作一種自覺行為,確實有效地對學生進行體能體質的訓練和管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能訓練的活力,喚醒學生真正注重求知的強烈欲望。同時要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立足課堂教學,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素質,從優化體能發展手段和方法入手,圍繞著體育課堂教學,將身體素質訓練、課堂主教材、課課練、游戲等有機融于各項有趣的活動中,在嚴格常規管理的同時,強化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思想,構建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的教學體系,在提高小學生體能的同時,不斷促進小學生體質健康得以有效發展。
2加強體育鍛煉,規范學生的訓練行為
新教育積極倡導者、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先生說:“應該能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并能完善自我,體現人性之崇高……”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在訓練中的意志品質教育與引導具有很大的缺失,最能引起他們注意力和興趣的都是些游戲性的活動,涉及到較為單調或比較苦累的體能訓練,則無法取得比較理想的鍛煉效果,這是不符合新教育背景下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也是對小學生
2終身能力培養與發展極其不利的。
為此,教師要嚴格規范小學生的技術動作,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目的性和時效性。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注重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加強對學生吃苦耐勞、積極拼搏以及永不言敗、永不停歇、堅忍不拔等精神的教育,不斷嚴格要求學生,規范學生的訓練行為,達到發展體能、增強素質及養成學生堅忍不拔的品質等目的。教師還要努力為學生創造獲取成功的機會和平臺,讓小學生帶著信心、決心和毅力,滿懷信心地積極參與體育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讓體育鍛煉成為學生一種自覺的行為,進而養成終身自主鍛煉的習慣。
3加強有效引領,建立科學合理的合作方式
在合作學習中,許多小學生仍然存在著“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目中無人”等不良行為,這不僅不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也不利于學生合作素養的培養,更無助于學生運動水平的提高。這就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例如:教師可遵循學生愉悅欲望強的原則,組織學生開展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及心理發展的合作性的趣味游戲,使學生在有趣的練習中,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配合的重要性,感知自己或他人在集體中的巨大作用,促進彼此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相互配合,達到提高體能及合作能力等教學目標。
例如:雙人或多人跳繩。這種合作性的運動,需要同伴之間的“搖”“跳”等動作的高度協調以及自己與同伴的協調配合。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訓練時,首先要以幽默的語言介紹諸如此類游戲的意義,然后讓學生進行表演式的示范,學生通過觀察后,感受到雙人跳或多人跳的動作要領以及注意事項,再由學生進行相互間的評價,評價的內容以學生在合作中中的表現為主,尤其是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感和態度,與同伴的合作精神等等。這樣的互動就顯得十分迫切且有意義。
4加強實踐體驗,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從這個意義上講提高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性,必須保證學生鍛煉行知的高度統一。
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片面或一味強調學生的體驗實踐,需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形成一定意義上的真知,并指導自己的活動。由于小學生難以感悟比較抽象的理論,教師為了讓小學生能直觀地接受這些真知,就應做到知行統一。例如:堅持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選擇與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相適應的訓練內容,確保體能訓練得以有效發展。例如:堅持體能訓練的完美結合,將“跑操”、校園舞、趣味趣味游戲等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訓練,讓小學生在高強度的訓練中,盡情享受運動帶來的歡樂。
此外,要教育小學生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不斷增強自己的意志品質,享受到更多的“我已行”的快樂。針對小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教師則要及時尋找他們的“閃光點”,讓學生為自己所取得的“點滴”進步而倍感鼓舞、倍感榮耀,進而更加積極地參與每項體育運動,提高自身體能與運動水平。
5加強教材研究,采用有效的分層教學
小學生在對體育學習中存在著知識結構、身體素質、年齡特點等差異性,由此難免會出現“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等不同層次的學生。為了避免小學生“喂不飽”、“難啃”、“一鍋粥”等學習問題,教師應根據小學生不同運動水平,采取分層次的方式進行教學。
為此,教師要不斷鉆研教材,結合學校現有場地,巧妙應用器材,調整好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例如,一年級在學習原地并腳跳短繩,有的學生可以連續快速的跳短繩,有的學生節奏忽快忽慢,有的學生手腕不能控制繩的節奏,有的學生壓根就不會跳,一點兒也不感興趣。此情此景,教師要結合小學生運動基礎等實際,科學組織教學方法,針對優秀的學生,采取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在提高熟練程度的基礎,上,起到示范幫助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針對節奏不協調的學生,采用兒歌、擊掌、利用花樣跳繩碰地聲音、加大繩子長度,搖過程中圓更大,給學生更多時間來判斷跳的時機;針對不會的學生,采用模仿、一手持繩一手不持繩、搖繩至身前,在向前并腳跳,手往后拉繩,然后慢慢加速等方式進行教學,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體能、素質、運動能力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與進步。
總之,發展小學生的體能是新時代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教師要不斷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發揮課堂教學在促進學生素質、體能及學習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優化有趣的教學方法與訓練手段,克服枯燥的練習手段,讓小學生在快樂的體育活動中不斷促進自身體能的有效發展,從而更好地為教育服務、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國華.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8(7):11.
【2】陳均.體育教學中游戲運用的方法與技巧【J】.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8(10):23-24.
【3】侯帥.口訣教學在小學低年級體育課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9(1:)59-60.
【4】侯艷霞.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J】.學科教育,2018(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