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磊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了解重慶市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的基本情況,并分析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并制定對策,以對今后本地區小學體育教師的職后培訓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體育教師;職后培訓
體育教師職后培訓是指體育教師在工作期間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它是體育教師培養培訓中的重要一環,對于促使體育教師專業知識更新、適應發展時代的變化要求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1關于重慶市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的意見解讀
加強教師職后培訓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體現,包括體育教育在內教育事業是本地區實現快速轉型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工程口。因此,加強體育教師的職后培訓是大力發展體育教育事業的重要手段,并符合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體育總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千意見》。
該意見指出全面實施“人才強教”戰略,創新、完善政策機制是新一輪教師職后培訓工作的總目標。并對本目標做出了較為具體培訓計劃,有針對性的對各專業教師開展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教師的綜合水平。
該意見對完善教師培訓機制并形成長效機制做出整體規劃,大力構建教師培訓體系和培訓機構,為教師職后培訓提供硬件保障。同時,意見中特別強調要保證財政經費投入,加強統籌力度,并提高專項經費的使用效益。
2重慶市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后培訓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強教”的戰略思想,本時期教師職后培訓緊扣培養高素質高文化高水平的教師團隊目標,以農村、以青中年教師為培訓重點,構建靈活實效的教師職后培訓體系,創新完善政策機制,分層、分類、優質、高效的展開培訓工作。
為提高教師職后培訓的質量和效率,順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在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加以創新和完善,采取遠程培訓、集中培訓、送教下鄉、校本研訓、組織名師講學團等多種有效模式進行培訓。
3重慶市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的課程設置和目標設置研究
3.1培訓課程設置研究
全面、合理、新穎的課程設置是體育教師職后培訓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其培訓過程中較為核心的部分,更是保證培訓質量的關鍵。
要弄清培訓的主體,以便因材施教。由于每個人都在各個方面存在這不同的差異,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保證培訓的質量并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
要從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的實際需要出發,明確培訓目標,設置培訓內容,并根據體育教師的優勢項目和劣勢項目進行課程選擇,以便彌補其不足之處。
要從體育教師的授課形式出發,突出實踐性教學的特點。體育課堂一般多以室外活動課為主,實踐性教學的培訓是重點課程。作為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其特點是活潑好動,因此在安全方面的培訓也是必不可少的。
體育教師的思想道德培訓至關重要。思想道德一詞貫穿著每個人的整個人生,從出生到上學再到工作,思想道德一直作為考察考核的一個重要因素。
3.2培訓目標設置研究
重慶市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的總目標為順應新教育改革的發展形勢,并圍繞其中心任務大力加強體育教師的職后培川。
全面提高體育教師的隊伍素質,拓寬其知識面,提高專業素養、教育教學能力,促進其專業化發展。
培訓、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推進其綜合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以及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能力。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
建設一定規模的教師培訓基地,特別是重點基地的建設。
4重慶市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后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4.1培訓存在的問題研究
經了解重慶市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的情況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參加培訓的體育教師只是部分青年教師,且培訓次數少之又少,這不僅跟當地政府和學校重視程度有關,而且跟體育教師本人缺乏對職后培訓的正確認識有關。
學校缺乏對體育教師的評價、考核系統的建設力度,同時也缺少培訓效果的反饋系統,致使無法了解培訓的實際效果。學校的激勵、引導手段也是導致體育教師缺乏參加職后培訓的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對于實施培訓工作的培訓機構,過于形式化且趨于功利性,導致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的質量、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
當地政策缺少對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的剛性要求,且缺乏設置過于忽視體育教師的職后培訓。且在課程設置方面缺少創新生、時效性和針對性。
缺少財政支持。
4.2對策研究
政府、學校要動員更多的體育教師參加培訓,強化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的觀念,并樹立培訓目標。
建立完善的體育教師專業素質評價考核系統,制定有效地激勵政策,培養體育教師參加職后培訓的積極性。
加強對培訓機構的整改,加大投資力度,對培訓機構的軟、硬件設施的升級改造。
針對學校、教師、培訓機構制定不同的、具體的政策,鼓勵課程內容創新,并制定適應體育教師個體需求的課程。
加大對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的財政支持。
參考文獻
【】周宏,朱建軍.河南省普通高校體育教師職后培訓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2.
【2】唐山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意見【J】.唐山市教育局.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