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裕 李宇涵
熟語是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中華民族古今發展中的文化和社會內涵。熟語是人們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語,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后語。語言中表示色彩的顏色詞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世界上每一種語言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同一種顏色的認識和解讀各不相同,因而不同語言中含顏色詞的熟語通常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
對外漢語教材作為對外漢語課程體系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漢語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它不僅在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且在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發展中也發揮著特殊作用。因此,研究含有顏色詞的熟語在對外漢語教材中應用具有重大的意義。
筆者查閱并統計了目前在國內漢語教學領域使用范圍較廣、且受到業內專家學者普遍認可的漢語教材,如《博雅漢語》《魅力漢語》《漢語教程》等系列教材和《商務中文案例教材》《中級漢語閱讀教材》等單冊教材,其中含顏色詞的熟語收錄情況見表一(表一附后):
含有顏色詞的熟語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見表二(表二附后):
調研結果表明:就系列教材而言,含顏色詞匯的熟語更多分布在中高級階段;就教材性質而言,含顏色詞匯的熟語更多分布在讀寫教材或者綜合教材;就教材類型而言,含顏色詞匯的熟語在文化類教材中更為突出。
目前對外漢語教材對含顏色詞的熟語的呈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初級階段的學習者漢語水平有限,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對漢語中有關顏色表達的語言知識積累也較少,因此把包含顏色詞的熟語安排在中高級階段符合漢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規律。另外,除了部分慣用語和諺語,許多含顏色詞的熟語更多出現在書面語中,因此聽力和口語教材涉及較少,大都分布在讀寫教材或綜合教材中。最后,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和學”的重點和難點,絕大部分含顏色詞的熟語擁有自己的文化意蘊,需要出現在特定的語境中,并且需要學習者結合相關的文化知識進行理解,所以在文化類教材中應用得更多。
但是,這樣的安排還存在一些不足。含顏色詞的熟語教學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各階段教材都應該適當地進行收錄,在數量上可以由少到多,難度上可以由淺入難。在選擇內容上,優先收錄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高且難度較低的的含顏色詞的熟語。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慣用語會出現一些變體,例如“白頭偕老”在日常交際和更多表達為“白頭到老”,“桃紅綠柳”可以表達為“花紅柳綠”、“花紅草綠”,聽說教材可以適當收錄諸如此類更為口語化的一些含顏色詞的慣用語和成語。
在統計了對外漢語教材中含有顏色詞的熟語后,本研究又對國內比較權威的漢語詞典展開了統計分析。經過篩選,選擇《中華成語全典》、《中國諺語大辭典》、《現代漢語慣用語詞典》、《中華歇后語詞典》《中國慣用語大辭典》這五部國內使用范圍較廣、權威性較高的詞典作為調查統計的資料來源。經過考察,這些詞典對含顏色詞的熟語收錄情況如表三(表三附后):
統計結果顯示,含顏色詞的熟語出現頻率由高到底分別是:白、黃、黑、紅、青、綠、紫、藍。無論在哪本熟語詞典中,含“白”色的熟語都占比最大、數量最多,尤其以含“白”色的歇后語出現頻率最高,說明在漢語中,該類熟語是最為常用的一種;含“黃”色的熟語平均占比次之,其中諺語和歇后語占據了該類熟語的大部分;含顏色詞“黑”和“紅”的多是慣用語,含“綠”、“青”、“紫”的熟語大多數是成語;“藍”色類熟語數量最少,不太常用。
結合當代現實生活的語言實際和國內外學者對漢語基本顏色詞的研究成果以及已有的對外漢語教材含顏色詞收錄情況,確定了大多數教材都包含“白、黃、黑、紅、青、綠、紫”在內的七種顏色詞。考慮到現代漢語詞匯的基本顏色詞應具有常用性和能產性,排除不常用的“褐”和“藍”,與“紅”相似的“赤”和“朱”也不單列。
目前對外漢語教材中收錄的顏色詞“白”共有17個,其中“白日夢”是貶義,“白頭偕老”“白頭到老”“白馬王子”是褒義,剩余是中性詞。人老之后頭發發白,因此用“白”來指稱老人,如:白頭偕老、白頭到老、白發蒼蒼、須發皆白;“白”用于描繪事物顏色,如:白浪滔天、白云滾滾、皚皚白雪、陽春白雪、潔白如洗、白馬王子,用“白”來修飾雪之類的事物,表現事物的純凈澄澈;“白”也用于修飾人,如“白白胖胖”;“白”給人光明之感,與“黑”相對,讓人想到白天,如:“白日夢”,白天做夢往往是不好的。
“黃”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尊貴的、象征地位的顏色,黃帝以“黃”為號,如:炎黃子孫、黃金周、軟黃金、黃金年段、黃金地帶;在含“黃”的熟語中,部分“黃”是和植物相關聯的,如“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黃連就成了苦難的象征;“黃”用來形容和人相關時,如:黃發垂髫,有年輕幼稚之義;“黃”也用來形容動物,如: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黃鼠狼單咬病鴨子—該倒霉,多是貶義,用來形容不好的事情;“黃”的本義是指土地的顏色,多含有貶義色彩,如:滿天黃風、黃臉婆。
傳統文化中的“黑”是中國人不喜歡的不美好不吉利的顏色,含“黑”的熟語大多數是貶義。“黑白相間”是中性詞。
中國人喜歡紅色,但是含“紅”的熟語卻是貶義較多。“紅”表示本義,描述事物顏色,如:桃紅柳綠、花紅柳綠、花紅草綠、紅墻麗宮、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紅”也可以表示氣憤等情緒激動,如:大紅臉、臉紅脖子粗、面紅耳赤;“紅”更多的是表示喜慶和興旺發達之義,如:紅紅火火、開門紅、大紅大紫,“紅極一時”的“紅”表示顯赫發達,但“紅極一時”是個貶義詞;“紅”也可以指代花木等植物,如:姹紫嫣紅、萬紫千紅;“紅”也指代美麗的女性形象,如:紅顏知己。
含“青”的熟語多是褒義詞。“青”可以用來表示顏色,修飾事物或人,如:四季常青、青山碧水、青松翠柏、爐火純青、青石板上釘釘——一動不動、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青筋暴跳、鼻青臉腫;“青”還可以指代“青史”,含有褒義色彩,如:名留青史。
古代常用“青”色來形容“綠”色,所以現代漢語中含“綠”的熟語不多。“綠”用來描述植物的顏色,在熟語中往往指代植物,象征生機與美好,如:花花綠綠、綠樹環繞、綠肥鶯啼、綠水青山;“綠”還有一種特殊含義,“戴綠帽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示女子婚后紅杏出墻。
“紫”用來指代花木,如:姹紫嫣紅、萬紫千紅。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許多含顏色詞熟語具有特定的感情色彩,而了解這些含顏色詞的熟語所蘊含的色彩義,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把握運用熟語的語境。含顏色詞的熟語色彩義分類見表四(表四附后)。
熟語作為常用的表達形式,對外漢語教學應該有目的性的選擇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高的含顏色詞的熟語進行教學。對于初中級階段的學生來說,教材建議收錄例如“白日夢”、“花紅草綠”、“青山綠水”等較為簡單的含顏色詞的熟語;而難度較高的和文化內涵較深的含顏色詞熟語建議放在高級階段的教材中進行教學,如“姹紫嫣紅”、“爐火純青”、“炎黃子孫”等漢字等級難度較高、較為民族化的熟語,因為只有當學生的漢語水平達到了高級階段,積累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并且對于中國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難度較大的含顏色詞的熟語。
在收錄內容方面,建議生詞中出現基本顏色詞時,在拓展版塊增加相應的含有該顏色詞的熟語,幫助漢語學習者加深理解。筆者運用了中國語委在線語料庫和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的在線檢索功能,并結合了對外漢語教材已有熟語情況,現對教材關于含顏色詞熟語的收錄內容提出建議,詳見表五(表五附后)。
在知識設計方面,建議對外漢語教材在涉及含顏色詞熟語的版塊增加文化性因素的輸入,即講解時引入顏色詞背后的文化意蘊,增強詞匯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向學生明確含顏色詞的熟語的感情色彩和語境要求,這對漢語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熟語具有重要意義。另外,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通過對比同一顏色詞在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意義,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一系列含顏色詞的熟語。如眼睛紅在漢語里帶有嫉妒的感情色彩,而韓語表示集中精神做某事;“紅”在漢語中可以代表生機和活力,“紅”在英語中卻有虧損負債等消極含義。
本文調查了對外漢語教材中含顏色詞熟語的收錄情況,并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建議。部分教材對某些不太常用的含顏色詞熟語收錄較多,而對一些常用的顏色詞相關熟語收錄較少,這樣便使得該類熟語的實用性不高,而如果按照漢語收錄和使用比例進行應用,則有利于提高收錄內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另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熟語更是寄托著文化意蘊的載體,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不僅應該教授和解釋字面意義,而且要深入每個含顏色詞的熟語背后的文化內核,這才是漢語國際教育應該同時兼顧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的題中之義。反過來說,也只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含顏色詞的熟語所代表的文化含義,才能將它們更好地運用在日常交流和寫作表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