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智 袁 琪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即教師在其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過程中,為實現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按照一定的方法、原則、理論指導而形成的彼此關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這樣的話語體系是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形成,但由于處在“互聯網+”的時代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面臨一些問題如虛擬與現實之間不同社會角色與話語規范、自身素養的局限與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多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矛盾沖突,因而,需要正確認識互聯網所帶來的影響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開放性與普遍化。2019年2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發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表明,“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已經超過中國總人口的一半;互聯網普及率為59.6%,,也已經超過一半;其中,我國網民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總上網人數的67.8%: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大26.8%,與此同時,中國網民中學生群體占比依然最高,為25.4%,。”高校的互聯網的基礎配置比較完善,互聯網在高校大學生這個群體之內已經普及,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必備之物,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一定程度需要使用互聯網。從技術層面上看互聯網以及相應的虛擬社會生活的形成,雖然拓展和延伸了人們生存、活動和發展的空間,可以實現在虛擬與現實兩個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中的頻繁轉換,使得虛擬與現實世界的界限變得模糊。
(二)傳遞性與即時性。伴隨這互聯網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大學生通過使用即時通訊工具、社交平臺等強大的信息傳遞功能,使得人與人之間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局限由此被徹底打破,在以即時性為重要特征的互聯網中,大學生可以搜索、交換信息等,同時伴隨著網絡的擴大影響,大學生接受信息的習慣被逐漸改變,由從前大多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變為現在每個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自主地獲得信息并由此做出判斷。大學生因其好奇心重、學習能力強,會對網絡等新媒體有較強的親和力,使得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斷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受到一定影響,受傳統的、單一的灌輸式教學觀念的影響和制約。
(三)商業化與世俗化。網絡中各類買熱門搜索以此來提高個人知名度的事件層出不窮,互聯網中的商業化氣息越來越濃重,通過網絡等將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來面目徹底展現出來。因為每個人在網絡中有獲取和發布信息的自由,所以有些人為博大眾眼球,當事人通過媚俗、低俗和庸俗的風氣來吸引大眾的關注,網絡信息由此變得具有較強的商業化和世俗化,網絡強大的傳播信息的能力又助推其快速蔓延。網絡世界因其發展歷程較短,各種管理機制還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原本在現實世界中追求公平正義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在虛擬世界中將網絡對利益的追逐的面目展現后受到阻礙。在此大環境下,這無疑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當前我國處于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特別是“互聯網+”走向每個領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借助“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特點而發展,雖然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也影射出“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互聯網帶來虛擬與現實之間不同社會角色與話語規范之間的矛盾沖突。互聯網建構的是一個與現實社會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虛擬社會,人們同時生活在兩個社會,就會有一個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轉換問題,但由于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之間對社會角色的要求各不相同甚至發生沖突,造成人們在虛擬與現實社會之間的轉換發生矛盾,很容易產生“虛擬”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社會角色上的迷茫。“網絡空間的匿名特點讓人們穿上了隱身衣,可以脫離現實束縛,在虛擬的平等、自由下暢所欲言”,虛擬世界里違反道德和法律的的行為,包括對話語權的濫用、亂用以及對話語內容的不加負責的闡釋,得不到有效的約束,則會造成虛擬世界里一些人責任意識淡化和行為話語失范的現象。大學生作為使用網絡的主體,話語的出發者或接受者,經常會面對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之間社會角色、話語規范相對立的情況,從而易造成大學生話語選擇上的矛盾、使用上的困境,由此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規范建立產生一定影響。
(二)教育者自身素養的局限與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之間的矛盾沖突。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教育過程的引領者,其思想素質與教育素質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建構成效直接相關。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部分教師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創新的認識上存在偏差,認為只需要傳統課堂,對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與融入不重視甚至排斥,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與不斷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之間的脫節,也會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應用與大學生之間產生“距離感”。另一方面,互聯網中商業化和世俗化的氣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創新帶來挑戰,使教育者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呈現出泛娛樂化傾向,思政課缺乏學科意識和目標導向。
(三)互聯網中存在的多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矛盾沖突。“網絡作為一種價值中立的工具手段及平臺,他可以為不同的價值主體所使用,服務于不同的目的,這給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互聯網未普及之前,由于信息傳播手段不發達,人們往往接觸到的信息載體主要是報紙等,政府、學校和教師可以通過核心價值觀進行取舍選擇從而起到引導作用。然而,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的超時空性和即時性打破了原先人們在活動中空間的限制。網絡上的各種海量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許多社會思潮如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借助網絡傳播,給人們的價值觀造成沖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帶來了嚴峻考驗。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傳播優勢,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年進行資本主義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滲透,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產生不利影響。
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性與平等性的平臺,為大學生與教育者之間搭建了一個溝通共享的對話橋梁,有利于打破傳統話語交流機制的局限性,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雙向互動,滿足大學生對話語發出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的需要。同時,話語作為一種交流符號,互聯網的融入為其注入時代特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形式的創新添磚加瓦。
(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過程的本質是“灌輸”。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依然以文本的純理論單向灌輸為主流方式,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其積極性難以發揮。“互聯網+”時代以開放互動為主要特性,結合“互聯網+”尊重人性的特點,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創新話語范式,努力避免“滿堂灌”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采用多元的話語體系模式,構建“交互性”的話語體系新模式,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雙向互動,更好地確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在學生中的公信力。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網絡素質。教師的素質高低影響能否培育出面向未來的高素質人才,因而需要加強對教育者的網絡素質的培養。首先,樹立網絡教學理念。忽視或排斥網絡技術的教師須改變現有觀念,積極將網絡技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中,盡可能運用網絡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傳統模式進行改進,喚醒受教育者參與政治生活的主體意識。其次,培養網絡教學的興趣。教育者要深刻認識到將網絡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中的優勢,以互聯網為傳播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資源豐富,傳播方式多樣,教育功能強大,由此能充分調動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并使受教育者主動承擔起向周圍傳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核心內容的責任。最后,提升網絡信息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需要網絡信息平臺并對其進行管理。網絡信息技能是在“互聯網+”時代下,教育者有效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基礎,教育者的網絡信息技能的提升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傳播能力得到提高,生成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資源。
(三)融合中國優秀文化于網絡思政教育話語體系。結合“互聯網+”跨界融合的特點,充分發揮其開放性,創新話語教育內容,充分利用一切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素材,如現實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從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話語資源,構建“生活化”和“時代性”的話語新體系,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吸引力。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文化自信的部分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第一要大力挖掘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的重要源泉,結合“互聯網+”的連接一切的特征,將中國與世界緊密相連,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世界眼光”,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不僅要注意講出“教育情懷”、“中國特色”,還要注意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達中國聲音,讓世界來理解,從而加強與世界相關話語體系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