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瑤
留守兒童具有自卑、焦慮、抑郁的心理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日常學習與人際交往。目前對抑郁的發病機制未有明確界定,具有不同解釋。從認知、心理、家庭、社會文化等角度,探討留守兒童抑郁的成因,進一步提出建議社工介入留守兒童抑郁的相關措施,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抑郁易感應激模型從個體認知與歸因,探討抑郁形成。Beck認為抑郁產生于個體對信息加工過程,即產生不適應的心理認知圖式。具有“三聯征”特性:1.隨意推斷性;2.選擇抽象性;3.極端化。心理認知圖式影響人們對生活事件的看法,構成抑郁易感性。當人們發生刺激事件,消極的心理認知圖式會被激發導致產生抑郁情緒。同時Abramson認為消極歸因使得個體產生無望感進而陷入習得性無助中形成抑郁。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格沖突是抑郁癥產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童年人格時期。弗洛伊德認為因為喪失愛與情感,從而產生指向自我的憤怒,引發了嚴厲的、不合理的自我批評與懲罰,源于早期性愛對象的不滿足。亞伯拉罕認為個體產生憤怒,把敵我矛盾轉向自我,進行自我批評,這種人格特質來源于個體在心理性欲期時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傷害,強調個體童年時期家庭對抑郁產生作用。
Coyne 的人際情境模式強調情境對抑郁的影響。基本假設為不良的人際關系是引發和保持抑郁癥的關鍵因素。抑郁患者渴望能夠獲得身邊親密關系人的關心,以緩解內心的自我懷疑。而當他人提供安慰時,抑郁者就會產生懷疑,為了證實這種安慰是真實存在的,個體就會尋求更多的安慰,陷入了不停懷疑,產生消極情緒的循環中。這種不停尋找他人安慰的情況,又造成他來自于人際方面的新壓力。人際關系理論從個體的社會支持出發,抑郁產生于個體無法感覺從身邊人的支持力量,社會支持力量的不足造成了個體消極情感與人際關系問題。
社會文化建構核心主張為:“抑郁癥是產生自特定社會文化形塑的概念。當前對于抑郁癥概念界定,是根據社會疾苦與個體普遍癥狀:患者的心理與行為等異常感受與經驗綜合得來?!币虼?,社會結構與文化的觀念影響了抑郁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社會文化下抑郁癥狀表現行為并不相同。強調將抑郁癥及造成社會成員痛苦的現象放在現代性背景加以看待。
1.理論分析層次的不同
可以看出四個理論視角擁有四個不同的理論層次。四個理論視角分別從各自分析層次出發,相互補充,完善了對個體抑郁成因分析的維度。易感應激模型從個體認知因素分析抑郁問題,精神分析理論從心理情感因素出發探究抑郁的成因,人際關系理論偏向環境因素對抑郁問題的影響,社會文化建構觀點調社會文化對抑郁的影響作用。
2.理論視角的方法論不同
四個理論視角方法論分別倡導改變抑郁的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宏觀系統。易感應激模型強調的是改變個體微觀的認知系統,通過將無意識的方式轉變為有意識的認知圖式。精神分析理論與人際交往理論注重改變抑郁個體的中觀系統,強調修復兒童時期的抑郁者遭受到的傷害。人際交往理論注重增強周邊家人、朋友親密對抑郁個體的支持力量。社會文化建構觀點試圖改變抑郁個體的宏觀系統,注重社會文化對于抑郁的影響,將抑郁放置于現代化社會文化中,建構正確積極的抑郁概念。
3.介入方法不同
四個理論視角通過不同的介入方法來實現解決抑郁焦點問題的目的。認知易感模型往往采用神經機制干預和腦干預等方式,解決個人信息加工圖式消極的抑郁易感性問題;精神分析理論指導下常采用心理治療模式,通過聯想與解釋等的技術手段追溯個體過往問題,注重解決個人最本質沖突;人際交往理論下通過團體干預等方式,解決抑郁個體的外部支持力量;社會文化建構觀點通過文化建設與政策倡導的介入方式,解決當前消極抑郁社會文化。結合不同的理論視角可以采納不同抑郁介入方式,形成多樣化解決個體抑郁的途徑。
4.理論視角對于抑郁的認知不同
文化構建觀對于抑郁的認識與其他三個視角存有不同。易感應激模型、精神分析理論、人際交往理論三個理論視角承認了抑郁的客觀性,并將其作為一種客觀的疾病實體進行探討分析。但是在文化構建觀點看來抑郁并不是已經確定的實體,基于不同文化下的核心病癥的普遍表達。同時抑郁是醫學沒有發展成熟的一個表現,是綜合文化與個體心理的虛構概念,具有認識抑郁的根源性不同差別。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理論視角都具有共性與個性,不同理論視角涵蓋了心理、家庭、環境、社會等方面因素,造成抑郁多樣的成因與對策建議。單一維度的理論視角不能完整解釋復雜的抑郁個體影響因素。實際上不同理論視角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能夠相互補充借鑒,從而更好更完善的研究抑郁問題。
所以,在此提出理論視角間的取長補短,建構一個以個體認知、心理、環境、社會文化為一體的“抑郁四角”理論模型。系統綜合四個理論視角:易感應激模型、精神分析理論、人際交往理論、社會文化建構觀點,形成一個的多維度的理論模型,為以后的多方位實踐進行新的指導建議。“抑郁四角”綜合各理論的研究重點與切入點,“抑郁四角”的基本假設為當個體認知消極、童年期對家庭父母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利用身邊重要支持力量不足、所處社會結構與文化建構偏差就會導致個體的抑郁易感性。

通過檢索閱讀2005年到2017中國知網145篇農村留守兒心理文獻,有37篇文獻提到留守兒童抑郁情況。抑郁已經成為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的心理問題。同時對37篇抑郁有關文獻運用spss軟件進行編碼,分析整理得出留守兒童抑郁的心理特點與原因。采用“抑郁四角”理論模型向文獻循證,對比現實研究與“抑郁四角”模型共性與差異。
1.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或社會位置的越界
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父母陪伴變成他人照看。巨大的生活環境改變,留守兒童無法良好適應陌生的環境,對于父母外出打工與自己留守身份的不理解,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產生抑郁。蔡玉軍對做出解釋:“由于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或社會位置發生越界。一些留守兒童往往難于順利的適應這種越界就可能依據自己的感受,形成慢性化的非社會性問題行為”。[1]
2.父母家庭的支持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
留守兒童缺乏家庭生活氛圍和親子溝通互動使得留守兒童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產生負面情緒。加上缺乏父母的正確引導,當留守兒童面對挫折與負面心理情緒,不知如何面對適應,極易產生抑郁的心理問題。盧文菁認為:“處于身心發展階段的留守兒童內心對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正常家庭氣氛的缺失使留守兒童體驗到更多的負面情緒?!盵2]侯珂得出:“相對于非留守兒童,雙親外出務工的農村兒童有更高的抑郁狀態、更低的主觀幸福感得分,感知到更高的未來壓力”。[3]
3.歧視與友誼質量對留守兒童的影響
留守兒童“留守的特殊身份”、學習上存有困難而感到自卑,容易受到學校同學的歧視與疏遠,留守兒童在學校沒有良好的同伴,獨立于他人無法融入學校集體中形成抑郁的不良心理狀態。劉霞經過假設檢驗得出:“個體和群體歧視知覺不僅直接影響兒童抑郁,還通過影響其友誼質量間接作用于兒童抑郁?!盵4]同伴的友誼質量能夠減少留守兒童的不良心理情緒,起到保護作用。
4.留守兒童想法和經驗不足
留守兒童習慣自己解決問題,因為年齡和經驗的不足對于許多事物的理解產生偏差。當面對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挫折時敏感脆弱與執著,引起負面情緒。許惺楊、學軍認為:“留守兒童會比較喜歡隱藏自己的心事,由于他們的想法和經驗不足,經常會被小事困擾容易產生對生活無望的想法,抑郁問題也會隨之產生?!盵5]
1.留守兒童具有抑郁個體的一般特性
“抑郁四角”模型與當前研究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具有對生活興趣減退、消極內向等抑郁的一般特性,同時留守兒童還存有敏感脆弱、自我封閉與執著的特點,造成過分苛責自己、經受不起打擊,人際交往問題。這樣的心理表現,使得留守兒童失去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嚴重危害心理健康發展。
2.研究強調留守兒童抑郁個體的家庭與學校影響因素
當前研究從留守兒童的情感與環境因素出發,在精神分析與人際交往理論框架下,分析留守兒童在家庭與學校方面的缺失,提出加強解決留守兒童父母教育、家庭監護人無效監護、家庭溝通交流的問題,同時提出解決學校同伴友誼、鄉村教師的教育水平,減輕留守兒童消極情緒的累積。研究結合“抑郁四角”的心理情感與環境兩個維度,提出留守兒童抑郁個體在家庭與學習的成因解釋與方法建議。
1.缺失個體認知與社會文化視角
根據建構的“抑郁四角”的理論模型,認知易感模型與社會文化對個體抑郁也產生影響。當前研究從個體心理與環境因素出發,解決留守兒童的情感與社會支持力量問題,忽視對留守兒童的認知與對因方式、社會文化的探討與分析。研究缺失“抑郁四角”理論模型下個體認知與社會文化的兩個視角,從而導致抑郁問題介入方法的不充分與效果不理想。
2.缺失對于多方面刺激事件認知與歸因方式的探討
在個體認知視角下,留守兒童個體具有認知“三聯征”的特性,對于不同事件消極認知都可能帶來不同的情緒問題:留守兒童對家庭認識不足產生自卑情緒;對同伴支持認識不足引發無望情緒;對社區與社會文化認識不足產生極端情緒等,不同生活刺激事件的不同認知方式帶來的負性情緒,從而產生抑郁癥。因此,在個體認知因素方面,當前研究缺失對于個體心理、家庭、社會以及刺激事件的具體認知水平的探討,仍舊需要去完善與探討。
3.忽略社會文化建構對于抑郁的影響
“抑郁四角”理論模型,強調不同背景的社會文化對于個體抑郁的影響。我國存有獨特的社會關系網絡、社會文化與政府政策,都影響著留守兒童抑郁的產生與發展。而當前研究卻忽略了我國本土文化與政策對塑造留守兒童健康生活環境的影響,沒有結合“抑郁四角”下通過本倡導積極社會文化與合理的社會政策來改善留守兒童的抑郁情況。
1.研究的學科局限性導致以往研究缺少社會文化視角
學科局限性導致研究缺少社會文化視角。抑郁問題偏向醫學與心理學研究,通過觀察藥物反應,采用心理學治療方法減輕內心消極情緒。醫學與心理學將抑郁歸因心理化和個體化,忽略社會化的原因,具有明顯的心理學科特點。
2.留守兒童認知歸因單一化使得缺少個體認知視角
留守兒童仍然處于身心發展階段,與成年人抑郁在價值觀形成后產生的消極歸因不同,他們是本身缺乏理性處理生活刺激事件的經驗。大部分研究僅僅探討留守兒童的經驗不足,缺乏理性認識的能力導致了抑郁情緒。實際上負面消極的認知圖式就會產生抑郁無望感。對于留守兒童認知歸因單一化,同時忽略了對于留守兒童的個體心理認知、家庭認知與社會認知的探討,缺乏留守兒童個體認知視角。
在“抑郁四角”的理論模型下,對比留守兒童的抑郁介入治療,僅針對留守兒童的家庭與學校方面進行治療,并不能有效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抑郁問題,經過探討發現社工在“抑郁四角”理論指導下,提出需要多方面進行介入留守兒童的認知與歸因方式、社會支持網絡體系、社會文化的塑造。
社工可以采用個案工作方法,通過引領性的技巧方式打開留守兒童心扉,幫助排遣他平常點滴的消極情緒以及釋放壓力,從而減少負面情緒持續。運用分析留守兒童的內在問題,澄清他原有的認知方式“三聯征”特性,理性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的事件、生活壓力以及身邊重要人的好意關懷;社工采用小組與社區工作針對留守兒童相同背景與情況,對留守兒童所在的基本社會網絡體系,構建一個家庭、學校、社區的社會網絡支持系統,及時聯系父母、教師、社區人員動態利用支持網絡力量;通過鄉村社區工作、社會大眾信息媒體建立積極的社會文化與合理社會政策。通過優勢視角撕掉抑郁癥的標簽化與刻板化印象,強調抑郁留守兒童有自身價值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