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繼蘭 蔡彪
摘 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資源的保護內容的重視,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應當走持續發展戰略,要加強對綠色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具體實施過程應當注重保護,提高對資源的利用。下面,首先對自然資源概念進行闡述;其次,對如何構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公益路徑進行了分析;最后,以黎明關水族鄉的發展為例,對找到了一種平衡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資源保護;經濟發展;生態環境;青山綠水
資源是經濟發展基礎,經濟發展過程中會使用到大量的資源,發展過程中要平衡好資源,不能因為經濟發展而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因此,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在此背景下,人們在需求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對充分考慮資源問題。
一、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就是前任或自然界留下的,能夠直接或者間接滿足人們需求的無形或有形植物。可以滿足人類需求的整個自然界都是自然資源,包括森林、土地、各種礦物質等。自然資源是變化的,其為人類的生存、發展、生活提供了相應的空間和物質。近幾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和開發越來越冬,這對加快了經濟發展,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有開發和利用的不合理,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自然環境的惡化,對人們的生活環境,健康造成了一定威脅。例如,霧霾、全球氣溫上升等,都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因此,在發展的同時,要做好自然資源保護,要平衡好自然資源保護和發展兩者的關系。
二、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共贏路徑
1.經濟發展要減水劑綠色理念為指導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當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良好的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不斷優化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生產生活環境的合理循環,從而使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者同時前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當明確“綠色賬”,堅持走“綠色路”,不得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寧愿慢發展。綠水青山可以能夠為人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清新的空氣和優質的水源,能夠減少由于生態環境遭受到的破壞而帶來的經濟戶,不需要在生態環境質量治理上付出巨大的代價,同時,也很好的緩解了由于生態環境問題而引起的社會矛盾,從而能夠更好的維護社會的穩定性,使社會可以穩定向前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當做好以下幾項轉變:(1)從重經濟輕環境轉變為兩者并重。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將該項內容作為協調經濟結構、改變經濟發展發生的一項合理手段,從而對生態環境進行合理保護的基礎上,需求經濟發展。(2)從保護生態環境滯后與經濟發展,轉變為兩者同步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做到不欠賬、多還賬,使過去先發展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錯誤觀念能夠得到合理轉變。(3)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從利用行政管理手段管理,轉變為通過經濟、技術、法律等手段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加以解決。實際發展過程中,應當自覺遵循自然和經濟發展規律,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水平能夠得到提升,進而為發展提供足夠的環境空間和容量。
2.經濟發展要堅持可持續化
發展并不會是單純的提供經濟收入,要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要使人們的生活質量能夠得到提升,這才真正意義上的發展。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就是在拼資源,長期的經驗和實踐證明,這種高投入、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會給環境帶來嚴重污染,對人們的生存空間會造成嚴重破壞。這種以高額環境為低價換來的發展就是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將會引起的嚴重的后果,這種發展無法持續下去。在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今天,應當加強節約型社會的建設,要推廣綠色消費新聞給和理念,鼓動全面都參與到節約型社會建設中,加強對各種再生資源的利用,不斷發展綠色經濟,向環境要經濟,加強對節能減排技術和實施的推廣,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的重視,使全面都形成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全面都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做好山、林、湖等自然資源的修復,使生態系統功能能夠得到提高,從而子孫后代留下寶貴財富;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合理治理,使環境質量能夠的得到提升,使天能夠變得更藍,水變的更清,讓人們在生活中可以呼吸到更新鮮空氣、吃到放心的食物、喝到干凈的水。
三、黎明關水族鄉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黎明關水族鄉位于荔波縣東南部,地處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轄翁昂、洞塘、永康、肯甫四個集鎮,有14個行政村,157個村民小組5169戶19510人(省認定農業人口數18986人),黎明關水族鄉在保護生態資源經濟發展過程中,做了有益的實踐,不僅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為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同步走找到了結合點,具體措施如下:
緊緊圍繞“八要素”,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圍繞縣“1+5+N”產業發展布局,結合實際,大力發展以種桑養蠶為重點的脫貧攻堅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同步發展食用菌、青梅、精品水果、中藥材、林下養蜂、旅游扶貧等特色產業,采取幫扶部門+村支部帶農戶、企業+合作社帶農戶、合作社+大戶帶農戶的方式,動員引導農戶發展產業,打造“一鄉一品、一村一特”,形成“1+6+N”產業發展格局。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進6家企業落戶黎明關,建立14家村級合作社,實現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全覆蓋,加強產銷對接,推行訂單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一站式”產銷對接,實現鐵皮石斛、百香果等主要產業均有企業帶動和保底回購。
1.充分利用鄉境內萬畝原生青梅在梅林樹“嫁接”仿野生鐵皮石斛種植1200畝;
2.發展林下養蜂產業,林下養蜂不爭田,不占地,投資少,見效快。目前林下蜂蜜養殖1809箱,覆蓋貧困戶234戶91人。戶均增收5000元。
3.林間谷地發展百香果產業,目前全鄉種植百香果1035畝。
4.大力發展種桑養蠶產業,目前全鄉桑園面積3995畝覆蓋農戶385戶1419人。
5.大棚種植食用菌1.2萬平方米,帶動農戶( ?)人。
四、 結語
平衡好自然保護和發展,不僅可以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合理保護,而且在發展過程中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能夠實現環境和發展同步向前,在提高人們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可以為人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有效減少了由于生態環境破壞而帶來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林順.可持續發展下的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9(01):169.
[2]汪丁峰,張清秀.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現代園藝,2018(24):134-135.
[3]鐘俊,鐘智斌.可持續發展下的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策略探析[J].現代園藝,2018(24):157-158.
[4]易鵬.強化農業資源環境保護 促進生態農業健康發展[J].吉林農業,2018(24):41.
[5]胡夢凡.淺談如何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J].農家參謀,2018(21):94.
作者簡介:羅繼蘭(1972-)女,布依族,學歷:本科,籍貫:貴州省都勻市,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及農村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