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考察調研,第一站就來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歷史文化名城敦煌,考察莫高窟遺址并與敦煌研究院專家學者座談。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敦煌歷經千年歲月滄桑,依然煥發著令人神往的傳奇之美,見證著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和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近年來,擁有獨特自然環境風貌和世界文化遺產的敦煌,高度重視城市歷史文脈的保護與傳承,讓厚重的歷史文化融入了現代城市生活,成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的一張閃亮名片。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脈與靈魂。100余座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民族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可以說,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形成,都經歷了千百年的漫長過程,留下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蘊藏著動人記憶、文明盛歌,彌足珍貴。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是當代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許多歷史文化名城不但經受著風雨的侵蝕,更遭到人為的破壞,其中以保護開發、項目建設為幌子的破壞,更是屢見不鮮。2017年至2018年,住建部聯合國家文物局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進行評估檢查發現,不少地方對真正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遺存不上心,疏于保護,甚至隨意拆除,為建設讓路,但與此同時,又不惜籌措巨資拆真建假、打造‘古鎮‘古城、搞房產開發式保護。這看似矛盾的行為,折射出不少地方存在不重視長遠發展只追求眼前利益、把歷史文化當“賣點”、過度依賴商業化運作等錯誤傾向。
如今,堅持不懈地做好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已刻不容緩。
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弄清楚究竟要保護什么。一個普遍達成的共識是,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重中之重是守護好歷史的真實性。除了保護好城市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還要保護好城市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文化傳統等。要讓城市在傳統空間結構的基礎上有機生長,呈現從過去到現在的歷史狀態,真實、自然地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必須指出,很多時候,“古城”是“造”不出來的,只有仿古建筑,沒有歷史與文化底蘊的支撐,移除了居民長年形成的生活習俗,城市就失去了根與魂。
不可否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發展在實踐中確實存在著矛盾,這是城市建設者、治理者必須面對的世界性難題。
破解難題,首先要堅守“保護優先”的基本底線。歷史文化也是城市發展的金山銀山,城市管理者一定要在理念上真正落實好“保護優先”,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將社會民生改善與地方活力復興和城市文化發展整合起來,努力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
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歷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最佳路徑。沒有任何一座城市的發展是一成不變的,城市的歷史文化本身就是其發展演進的結果。因此,保護城市歷史文化不能把老城舊區封閉起來,把城市面貌“凍結”起來,而是要盤活城市的古跡遺存資源,讓它們繼續為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發揮作用,這是保護中更深層次的課題。要動員各方的力量積極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集思廣益,因地制宜實現城市歷史文化融入城市更新進程,實現活化利用。
保護和傳承好城市歷史文化,才能樹立城市形象、凝聚人心,使城市讓人記得住,這些工作,需要繡花一般的精工細作,不僅考驗著各方智慧,更決定著城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