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自1902年上海商業會議公所成立至今,中國的商會已走過百年歷程。它們是地方經濟開放、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也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繁榮。
改革開放后,行業協會商會從上世紀80年代末不足1000個,發展到2014年底的近7萬個,每年以10%到15%的速度增長,在各類社會團體中數量最多、增速最快。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一批獨立自主、能力突出、公信力高、示范作用強的行業協會商會,在積極反映會員訴求、參與相關產業政策研究制定、加強行業自律、完善行業管理、協調國際貿易糾紛、維護會員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國的行業協會商會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尤其是,一些行業協會商會是隨著政府機構改革和專業部門的撤銷而設立的,與政府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部分協會商會習慣于依靠行政主管部門開展工作,一些行政主管部門也習慣于將協會商會作為其附屬機構直接指揮。行業協會商會行政化色彩較濃,自主性較為欠缺,必然影響業務活動的有效開展。
此外,部分行業協會商會尚未建立起現代社會組織制度,內部治理不完善,社會公信力不足。一些行業協會商會對行業基本情況和基礎數據掌握不全,服務會員的質量和水平有待提高。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業協會商會的發展。
進入新時代,改革勢在必行。
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要求全面實施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
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促進工商聯所屬商會改革和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推動統戰工作向商會組織有效覆蓋”“發揮工商聯對商會組織的指導、引導、服務職能”。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商會百年史上最為重要的兩個文件,為新時代的商會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標志著商會的發展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放眼各地,商會改革精彩紛呈。
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的重要發祥地,溫州率先破題。從刀刃向內的“撤擴并”,到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再到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溫州的商會改革,不僅在全國打響了第一槍,而且影響深遠。
重慶等地的商會,摘掉“紅頂”之后,歸口工商聯,留住了人才,拓展了業務,為會員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和資源。
上海、福州、廈門等地,以黨建促會建,提升商會的黨組織覆蓋率,探索在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商會改革備受關注,因為它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如何準確把握黨中央的指示要求,從講政治的高度進一步推進工作,既考驗商會,也考驗政府,更考驗著改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