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溫州某鞋企生產線
“目前,溫州在冊市場主體已突破100萬戶,相當于每10個溫州人中就有一個經商辦企業。”不久前,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溫州市委書記陳俊偉在全國工商聯組織工作會議上介紹,當地地區生產總值已連續17個季度保持在7.5%以上。
溫州,作為民營經濟的先行區,不僅企業眾多,由其組成的頗具影響的行業協會商會及其發展變革,同樣引人矚目。
正是在這場全國會議上,溫州的商會改革得到了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高云龍和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徐樂江的雙雙點贊。
“商會是企業和政府、市場間的橋梁紐帶。溫州市委主要領導多次帶隊到全國工商聯對接謀劃商會改革。”溫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溫州市工商聯黨組書記王忠寶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2018年10月,溫州拉開創建全國首個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大幕。在這片試驗田里,從刀刃向內的“撤擴并”,到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再到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溫州的商會改革,不僅在全國打響了第一槍,而且影響深遠。
一年之前,黃素武是溫州市飯店與餐飲行業協會會長,現在,他是溫州市餐飲與烹飪行業協會會長。寥寥數字變化的背后,卻是溫州商會改革的大刀闊斧。
“‘僵尸商會要注銷,支柱商會要做強,散弱商會要整合。”王忠寶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為推進商會規范化發展,溫州以‘撤擴并展開了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撤”,需經過專業評價分級,按照程序合法合規進行;“擴”,指向支柱行業商會,以提供服務等市場化方式進行;“并”,是對已有商會的組織體系進行利益協調、資源重組,阻力和難度最大。
黃素武現在所在的商會——溫州市餐飲與烹飪行業協會——由溫州市飯店與餐飲行業協會和溫州市飯店與烹飪行業協會合并而成。
“溫州市飯店與餐飲行業協會和溫州市飯店與烹飪行業協會關聯度高,原來各有一百多名會員,有的會員兩個協會都參加,所以兩個協會人員重合度也比較高。”黃素武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合并之后,兩個協會的活動可以放在一處辦,同時參加兩個協會的會員可以少跑一趟路,還可以少交一份會費。
然而,溫州市飯店與烹飪行業協會中不少會員是大廚,講究師徒“傳幫帶”,對于合并難免有抵觸情緒。
“我們只能一遍遍地溝通,讓大家認識到合并的好處。”黃素武說。
“按照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我們已全流程形成了政府職能‘轉得出、社會組織‘接得住、轉出職能‘用得好的運行機制。”
“目前,溫州已注銷商會5家、合并6家,提升11家。”溫州市工商聯副主席趙文冕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撤擴并”的一大難處在于行業存在異質性——判斷一個商會是否需要“撤擴并”,必須綜合考慮行業訴求、內部關系和發展環境等因素。尤其是,當幾個大企業的營業額占據同行業營業額的50%以上時,這種由寡頭組成的行業協會商會就難以代表中小企業的利益,這時就應該考慮“并與被并”的問題。
“實施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各商會的入會率與營收比率等數據,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各個服氣,各個滿意。”趙文冕說。
經過“撤擴并”,商會得到的好處不僅僅是會員們少跑一趟路,少交一份會費。
“現在,我們承接政府職能轉移也更加便利了。”黃素武對本刊記者說,“比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相關培訓、旅游局的星級飯店復評和推廣,以前政府要考慮到底交給哪個協會,合并后就不用猶豫,直接交給我們了。”
“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是商會在新時代的新功能。”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謝榕芳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商會的作用亦在不斷變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商會的主要功能是解決市場失靈問題。”浙江省委統戰部副巡視員、研究室主任楊衛敏撰文寫道,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商會開始擔負起組織集體行動以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功能。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商會被賦予推進產業升級的使命。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商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工作正式啟程。
謝榕芳經歷了商會功能迭代的整個過程,曾在104國道上攔下不合格的鞋,也曾帶領協會走出國門反擊歐盟的反傾銷。
不過,最令她自豪的事發生在2013年。
是年5月,浙江省工商聯與溫州市政府決定,共同在溫州開展行業協會商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試點工作。
“六個月后,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與溫州市六個部門簽約,正式承接八項政府職能轉移。”謝榕芳對本刊記者說,“這標志著,溫州又一次走在全國前列,開了政府向制造業協會轉移職能的先河。”
據介紹,與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簽約的六個部門分別是人社局、質監局、地稅局、經信委、科技局和商務局。協會承接轉移的政府職能包括:鞋革行業專業知識培訓、行業經濟運行分析與預測、行業對外貿易壁壘預警及應對、產業損害調查等。
“邊試點、邊鋪開、邊完善。”趙文冕介紹,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溫州制定了《職能轉移試點總體方案》《職能轉移目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年度目錄》《具備承接條件社會組織目錄》,并出臺了“公告事宜、競爭擇優、公示名單、簽訂協議、事項交接、履行協議、加強監管”七步工作法,便于商會和政府部門在具體職能轉接中有據可依。
“按照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我們已全流程形成了政府職能‘轉得出、社會組織‘接得住、轉出職能‘用得好的運行機制。”趙文冕說。
在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會長潘建中看來,一個商會是否成功并不在于頭部會員的產值大小,而在于它是否能帶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能否讓會員和政府都滿意。換句話說,商會既要為企業服務,也要做好“政府助手”。

2018年5月5日,在浙江省溫州市會展中心,外國客商在選購眼鏡
以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為例,該協會不僅制定了《溫州市鞋革行業自律公約》、皮鞋“浙江制造”標準,還鼓勵會員企業用環保技術改進生產方法、組織企業參與公益慈善活動。
“商會不是喝喝酒、吹吹牛、自娛自樂,而是要推動‘行內人管行內事。近年來,溫州商會出臺自律公約352個,58家商會參與了質量共治,組建了42支志愿者服務隊,多個重點商會主動成立環保自查自糾隊,受到了環保部充分肯定。”王忠寶向本刊記者介紹,在行業自律、質量共治、自查自糾的基礎上,溫州商會正在積極探索如何走得更遠。
2019年4月,溫州市甌海區眼鏡行業協會與甌海區法院、區工商聯合作,成立了浙江省首家“商協會行業調解工作中心”。
“商會不是喝喝酒、吹吹牛、自娛自樂,而是要推動‘行內人管行內事。”
“區別于以往的調解組織,本中心達成的協議經專門平臺由法院司法確認,若一方拒絕履行調解協議的內容,另一方可請求法院強制執行。”溫州市甌海區眼鏡行業協會會長周愛松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介紹,該中心成員包括企業家、商會工作人員、法律顧問、行業專家和律師等。
周末,溫州市甌海區眼鏡行業協會大廈內,律師調解員金憲寬和特邀調解員林步春依然在崗。林步春告訴本刊記者:“調解中心為當事各方提供了省時省力且更加多元的糾紛解決渠道。”
“現在,溫州已有30名行業協會商會專業人員被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聘為民商事特邀調解員,商會成立了28個人民調解委員會和31個行業工會,成功調解了一大批涉法涉訴案件,保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了勞資關系和諧。”王忠寶說。
值得一提的還有商會在城市拆建中發揮的作用。
“在溫州的城市拆遷建設過程中,家電、皮革化工、紡織品、鞋料等商會妥善做好會員企業思想工作,充分溝通政企雙方,因勢利導謀劃新市場,不僅避免了拆遷矛盾激化,還帶動了行業優化升級。”王忠寶評價,溫州商會正在探索以更多維的方式參與社會治理,其自身的改革和發展也駛入了快車道。
一切方興未艾。
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的重要發祥地,溫州將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商會改革之路,值得觀察,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