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華



【摘要】 目的 探討經會陰盆底超聲檢查在產后盆底功能評估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80例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資料, 患者均實施康復治療, 分別于康復治療前后采用經會陰盆底超聲檢查, 比較患者治療前后靜息時、縮肛時以及Valsalva動作時肛提肌超聲參數。結果 80例患者治療后靜息時肛提肌裂孔前后徑大于治療前, 肛提肌裂孔左右徑、肛提肌裂孔面積及肛提肌厚度均明顯小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80例患者治療后縮肛時肛提肌裂孔前后徑、肛提肌裂孔面積小于治療前, 肛提肌裂孔左右徑、肛提肌厚度大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80例患者治療后Valsalva動作時肛提肌裂孔前后徑(3.61±1.20)cm、肛提肌裂孔左右徑(5.71±0.82)cm、肛提肌裂孔面積(19.53±3.96)cm2均小于治療前的(4.42±0.78)cm、(6.58±0.91)cm、(23.68±4.57)cm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會陰盆底超聲檢查在產后盆底功能評估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能有效顯示盆底肌功能障礙情況, 評估康復治療效果。
【關鍵詞】 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盆底功能評估;經會陰盆底超聲檢查;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4.029
盆底地功能障礙是產后女性常見疾病, 妊娠和分娩導致盆底組織受損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表現為盆腔臟器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 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以往臨床多根據體格檢查、電生理指標結合臨床癥狀進行診斷和療效評估, 有一定局限性[1]。經會陰盆底超聲檢查能夠直觀觀察盆底結構和功能變化, 具有操作簡便、無創、可重復性強等優勢[2]。本研究分析經會陰盆底超聲檢查在產后盆底功能評估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12月在本院產后保健科接受康復治療的80例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產后盆底功能障礙診斷標準, 經指壓實驗、尿墊實驗、體格檢查等確診;均為陰道分娩、單胎妊娠、盆底功能障礙Ⅰ~Ⅱ度。排除Ⅲ~Ⅳ度盆底功能障礙、既往有盆腔手術史、合并泌尿系統感染、腰椎病變患者?;颊吣挲g24~39歲, 平均年齡(30.6±4.7)歲;產次1~2次, 平均產次(1.5±0.5)次, 體質量指數(BMI)為(22.4±1.6)kg/m2;壓力性尿失禁56例、盆腔器官脫垂11例、壓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脫垂13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康復治療, 分別于康復治療前后采用經會陰盆底超聲檢查, 超聲診斷儀器GE LOGIQ E9。檢查前囑患者排空大便, 膀胱保留尿液40~50 ml, 取膀胱截石位, 探頭外覆消毒套并涂適量耦合劑, 放置于陰道口與尿道口之間, 低于恥骨聯合處1 cm, 探頭二維掃查角度為90°, 容積掃查角度為85°, 頻率為5~8 MHz, 由腹內側向外側移動, 動態觀察盆腔臟器情況, 獲得盆底正中矢狀切面圖像;將恥骨聯合的下緣與肛管直腸連接處作一參考線, 在恥骨聯合下緣與肛管直腸連接處之間采用三維容積取樣框進行三維圖重建, 顯示盆底三腔室各結構的位置, 分別于靜息狀態、縮肛狀態、Valsalva動作時測量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徑(恥骨內臟肌前緣的垂直距離)、左右徑(恥骨內臟肌內側緣直徑)、面積(恥骨內臟肌包圍盆膈裂孔的面積)和肛提肌厚度[3]。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患者治療前后靜息時、縮肛時、Valsalva動作時肛提肌超聲參數, 主要包括肛提肌裂孔前后徑、肛提肌裂孔左右徑、肛提肌裂孔面積以及肛提肌厚度。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治療前后靜息時肛提肌超聲參數比較 治療后靜息時肛提肌裂孔前后徑大于治療前, 肛提肌裂孔左右徑、肛提肌裂孔面積及肛提肌厚度均明顯小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治療前后縮肛時肛提肌超聲參數比較 治療后縮肛時肛提肌裂孔前后徑、肛提肌裂孔面積小于治療前, 肛提肌裂孔左右徑、肛提肌厚度大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患者治療前后Valsalva動作時肛提肌超聲參數比較 患
者治療后Valsalva動作時肛提肌裂孔前后徑、肛提肌裂孔左右徑、肛提肌裂孔面積均小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盆底肌功能障礙是產后高發疾病, 與妊娠時胎兒壓迫盆腔以及分娩時盆底肌過度拉伸甚至撕裂有關。本病多采用物理治療和盆底肌訓練, 但療效的評估存在一定爭議。以往臨床多采用盆底電生理指標和盆腔器官脫垂定量分度法(POP-Q)評估產后盆底肌功能情況, 無法直接顯示盆底組織結構和功能, 存在一定局限性。經會陰盆底超聲檢查采用動態顯像的方式, 可直觀顯示盆底解剖結構, 觀察盆底器官的移動度以及有無受損, 對各盆腔器官進行精準測量, 利于臨床醫師全面評估盆腔器官是否存在結構異常及移動情況[4]。采用經會陰盆底超聲檢查不僅能提高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診斷效果, 還能評估康復訓練對盆底功能的恢復效果。通過分析盆底結構的超聲參數, 測定靜息時、縮肛時、Valsalva動作時的肛提肌裂孔情況, 能全面、動態評估盆底功能和結構的變化, 為臨床判斷盆底功能提供可靠依據[5]。但經會陰盆底超聲檢查也存在一定缺陷, 其無法評估盆底肌肉電生理情況, 檢查效果與檢查醫師的技術水平、患者的配合度密切相關。因此, 臨床可將經會陰盆底超聲與盆底肌電生理、POP-Q等方法聯合使用, 以期為臨床提供更為完善、精準的盆底功能評估依據[6-8]。
綜上所述, 經會陰盆底超聲檢查在產后盆底功能評估中的應用效果確切, 能有效判斷盆底肌損傷程度, 準確評估康復治療的效果, 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好, 是一種診斷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和評估盆底功能康復治療效果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岳嵩, 吳青青, 王小榕, 等. 經會陰四維超聲成像對自然分娩后產婦盆底功能異常的評價.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 2014,
11(8):28-33.
[2] 黃淑卿, 張新玲, 吳靜. 盆底超聲在產后康復療效評估中的應用.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2015, 24(2):138-141.
[3] 李肇英, 倪茂杰, 金靜, 等. 經會陰超聲在陰道分娩初產婦產后早期盆底功能評估中的應用.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2016, 18(8):
565-566.
[4] 李旺英, 楊媛嘉, 張瓊麗, 等. 經會陰超聲聯合生物反饋對產后盆底康復評估的臨床價值. 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7, 26(4):
902-904.
[5] 林蕓, 鐘春燕, 魏俊, 等. 經會陰實時三維超聲評價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康復療效的應用價值.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2018, 20(11):
748-750.
[6] 馮婭琴, 謝麗丹, 陳方紅, 等. 經會陰超聲評估對產后女性盆底功能康復治療的分析.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7, 28(6):700-703.
[7] 鄧彥東, 李林, 陳江紅, 等. 經會陰實時超聲在評價產后盆底康復治療中的應用.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6, 25(12):1060-1063.
[8] 陳華, 王慧芳, 陳夢華, 等. 經會陰超聲評估盆底康復治療近期療效.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6, 32(8):124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