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時麗 周仕麗 劉定香 趙金秀 顧珍梅 任文靜
【摘 要】近些年來,留守兒童的問題備受關注。在查閱資料的過程我們中發現,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大部分是針對6-16歲的,而3-6歲這部分被關注的程度卻不高。這使很多幼兒在認知、情緒情感、性格缺陷等心理方面出現問題。本次調研以3~6歲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為切入點,為3~6歲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3~6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3-011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3.055
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漸漸涌入大城市,就因為這樣,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進行研究,但是針對農村3~6歲留守幼兒的研究和調查少之又少。本文以102名3~6歲的農村留守幼兒為調查對象,以貴州省盤縣某五個幼兒園為調查地點,以訪談法和問卷法為主要方法,以我國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和對策研究的文獻為輔助資料,提出一些我們自己的補充和建議。
1 3~6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
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其中有一個幼兒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在問到如果現在給你一個機會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你想要什么?大多數孩子想要父母趕快回來,部分幼兒想要零食、玩具,其中一個留守兒童告訴我們,他想要一個手電筒,我們問他為什么?他說天黑了,有了電筒就可以照亮回家的路,就不會摔跤了。
經過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與其他幼兒有很大的不同,具體表現為:
1.1 性格存在缺陷
我們根據王星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測評量表》對這些留守幼兒進行了性格缺陷方面的測量,由教師來填寫,其中有10道題,總分為20分,每道題有3個選項,選擇“沒有”得0分,“偶爾”得1分,“經常”得2分。根據統計,平均分為7.5分。他們性格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1.1 自卑
經過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有18%的留守兒童都存在著自卑的現象。他們對自己缺乏自信,對別人缺乏信心,不敢主動與別人交朋友。有的膽小,面對陌生人不敢大聲說話,而且說話時眼睛不敢與人對視、目光閃躲、說話結結巴巴、口齒不清。有的安靜,喜歡一個人坐著發呆或是玩玩具,不主動參加到別的幼兒的活動中,也不太愿意表達自己。
1.1.2 孤僻
在我們與老師的交談過程中了解到,這些幼兒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和不愿意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喜歡一個人玩玩具或者待在一個角落,問他問題時,他也不回答,幾乎不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1.1.3 內向
經過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15%的留守幼兒都很內向,膽怯,主要表現為很容易害羞,回答問題時,目光不敢與老師對視,支支吾吾,說話聲音小。其他小朋友主動和他打招呼時,他裝作看不見,喜歡躲在人群后面,不喜歡與人交談。
1.2 社會適應性不良
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發現,他們接受新事物和新環境的能力較差。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存在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2.1 同伴交往不友好
此次調查社會性是從幼兒與同伴的交流、分享、合作等方面來進行的,社會性的核心內容就是人際交往。以中班大班為例,大部分幼兒會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遇到問題采用商量的方式解決,部分兒童發現同伴遇到困難時會主動幫助他們。有少部分兒童會出現與其他幼兒爭搶玩具以及不與其他幼兒交流、共同玩耍的行為。
1.2.2 有攻擊性行為
經過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當他們想要別人手中的玩具或零食而得不到滿足時,有10%的幼兒會對他人產生打、踢、咬、罵人、大聲叫嚷、搶走別人的東西等行為,有17%的幼兒會選擇放棄別人手中的玩具,不做任何行為。73%的幼兒會聽從他人的意見或與別人商量共同玩耍。
1.3 認知水平低下
幼兒的認知包括對自己和他人的認知,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對自己需求的認知,對自己能力的認知。我們的調查主要針對幼兒對自己需求的認知和幼兒是否具有對簡單事件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為例。當看到地上有垃圾的時候,39.5%的幼兒認知準確,會主動撿起;44.5%的幼兒認知錯誤,認為不是自己扔的,不撿;30%的幼兒認知模糊,認為不是自己扔的,可以不撿。
1.4 有情緒障礙
在我們與教師和其他人的訪談中得知,17%的留守幼兒在情緒方面都存在問題。他們有的對教學活動不感興趣,心不在焉,悶悶不樂;有的情緒變化快,波動大,激烈;有的喜歡找借口不上幼兒園,一個人的時候會恐慌害怕。其中某幼兒在玩積木的過程中,一旦積木倒塌,他就會非常生氣和暴躁,用手摔積木或者用腳踢。
1.5 不良習慣
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發現,有39%的留守幼兒會出現以下的不良習慣:
有的幼兒上完廁所不沖廁所,也不洗手;有的幼兒喜歡用袖子擦鼻涕;有的玩玩具之后不會把玩具收好;有的不會使用禮貌用語。
2 影響3~6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分析
2.1 社會方面
2.1.1 地方經濟和家庭經濟發展落后
我們去該農村進行實地考察的時候,發現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沒有大面積修通水泥路,大部分還是原始的泥巴路,道路泥濘,凹凸不平。沒有可提高農民經濟的收入基礎和條件;農作物種類少,產量低;農民經濟收入來源少。
2.1.2 社會對留守兒童的法律保障不全
國家對留守兒童的社會福利保障不足,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愿意隨父母到城里生活,但是因為受到戶籍制度,入學制度的原因,而不能將其帶到身邊接受教育。相關部門沒有制定出留守兒童跟隨父母進城生活和學習的有力保障。
2.2 幼兒園方面
2.2.1 幼兒園人力物力缺乏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三十四條“幼兒園應當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設活動室、寢室、衛生間、保健室、綜合活動室、廚房和辦公用房等,并達到相應的建設標準。有條件的幼兒園應當優先擴大幼兒游戲和活動空間。寄宿制幼兒園應當增設隔離室、浴室和教職工值班室等”。經過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該農村有的幼兒園設施條件不完善。一,設備極其匱乏,他們沒有空調,也沒有單獨的衛生間,也沒有睡午覺的地方,戶外活動場地有限且娛樂設施少。二,教學設備不完善,沒有鋼琴,圖書、教具、玩具缺乏。三,人力資源缺乏,沒有達到國家兩教一保的標準。沒有保育員,只有2名教師,她們輪流擔任保育員,精力分配多,工作繁重,影響教學。
2.2.2 幼兒園心理教育資源匱乏
幼兒園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堂,缺乏教育健康活動,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教師沒有及時發現與疏導。并且幼兒園缺乏與監護人進行家園合作的條件,同時監護人也沒有與幼兒園合作的意識。對于幼兒園老師反映的幼兒情況,以及需要監護人配合的地方,監護人基本上不予以支持和重視。
2.3 家庭方面
監護人意識觀念不強,親情缺失。由于監護人受教育程度沒有或不高,只懂得一些類似”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方法,所以他們只在乎孩子是否吃飽,穿暖和人身安全,而忽略他們的心理變化和教育。在教育孩子時,往往采用的方式不當,缺乏正確的教養方式,平時和孩子的溝通較少,孩子缺乏親人的陪伴,從而導致缺乏安全感、言語上的發展缺陷。
3 改善3~6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3.1 社會方面
3.1.1 完善社會體制,加大社會關注
政府鼓勵大學生建立志愿者服務平臺,為這些留守兒童捐獻一些生活和學習用品。對有心理問題的兒童進行關心與疏導。
3.1.2 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關注當地經濟發展
政府及有關部門鼓勵外來人員在當地辦廠等,提高當地的就業率。加快鄉村經濟發展,增加當地就業機會。政府部門應當結合本農村地區發展的需求,提供必要的軟硬件設施設備和資金基礎。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當出臺優惠性政策,鼓勵當地人創業,加快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3.2 幼兒園方面
3.2.1 改善幼兒園環境
幼兒園應該營造一個輕松、愉快、溫暖、和諧、包容、幼兒敢玩、敢說、敢做的環境氛圍。
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二十九條“幼兒園應當將游戲作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園應當因地制宜創設游戲條件,提供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保證充足的游戲時間、開展多種游戲。幼兒園應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指導游戲,鼓勵和支持幼兒根據自身興趣、需要和經驗水平,自主選擇游戲內容、游戲材料和伙伴,使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緒情感,促進幼兒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3.2.2 教師教育對策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開展一些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活動,預防幼兒產生不健康的心理。教師要多跟監護人以及幼兒父母溝通,了解幼兒的心理需求,及時作出干預和指導。其次,教師應該與他們現有的監護人進行交流,講解一些正確的教育方法,從而達到家園合作的教育效果。
3.3 家庭方面
(1)改變農村留守幼兒臨時監護人的教育觀。鼓勵監護人多帶孩子參加親子活動,增強與孩子的親密度,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和孩子多聊天、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及時鼓勵與表揚。
(2)父母應該加強與孩子的聯系。多與孩子視頻通話,傾聽孩子的想法,關注、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定期回家看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參考文獻】
[1]王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因與對策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
[2]成俊花.幼兒心理健康問題探究及對策[J].學周刊.2018.
[3]張秋菊.我國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綜述[J].農家參謀.2018.
[4]周丹.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及對策的研究[J].科技風.2019.
[5]高啟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及解決對策[J].新西部.2013(20).
[6]孫有喜.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素質.2019.
[7]段淑霞.淺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策略[J].學周刊.2019.
[8]姜玉榮,藍雯倩.4-6歲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
[9]王星.《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測評測量表》的編制與使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