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譽元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對于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推動國家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氛圍較為薄弱、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設置不健全、創新創業教師團隊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育和成長。為此,高校應多管齊下,從氛圍營造、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踐平臺、創業活動等多方面著手,著力構建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從而推動國家、社會、民族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創新創業;雙創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3-012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3.056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逐漸加強,世界范圍內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潮流。然而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同時面臨著一系列現實問題。本文將探求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并進一步探求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路徑,建立起更為科學、長久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1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意義
創新是引領時代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業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參加創業教育國際合作項目,部分高校結合當地實際和學生特點進行了創業能力教育的探索和嘗試,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的創業能力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和試驗過程,對學生的創業能力的培養教育和研究工作開展得比較少。尤其是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集中在工科和商科類專業當中,高校開設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往往只停留于就業指導層面,無法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目前,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畢業后選擇了自主創業的就業渠道,由于在校期間缺少創業方面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所以往往無法把握好市場的脈搏,而是完全憑借家庭的因素去進行創業。因此,構建科學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在大學期間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及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面臨的挑戰
2.1 校內創新創業的氛圍較為薄弱
目前一部分院校的發展重點仍放在專業人才教育上,在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建立、創新創業項目培育及孵化等方面不夠重視,導致校內創新創業氛圍較為薄弱,學生對創新創業知之甚少、了無興趣,學生創新創業人數少、比例低。這使得部分有創新創業意向的學生因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及相關政策支持而孤軍奮戰,甚至遭遇困難、中途放棄。而高校中的一般學生群體也因為不了解國家、省、市及高校的創新創業扶持政策,而對創新創業漠不關心,沒有自主創業的興趣和意向。普通學生無創業意向,創業學生無幫扶支持,久而久之將形成惡性循環,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造成極大阻力。
2.2 課程體系設置不健全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面臨的第二大挑戰是課程體系設置的不健全。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都開展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就業指導類課程。然而此類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截然不同,課程內容以生涯規劃或求職就業為主,創新創業最多只作為其中的一個章節在課程內出現,無法啟迪學生創業靈感、激發學生創業興趣,對提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目前,部分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類選修課程,但是仍面臨著課程體系不科學、不健全、不成熟,受眾群體小、服務學生少等現實問題,制約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2.3 創新創業教師團隊專業素質參差不齊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面臨的第三大挑戰是創新創業教師團隊專業素質參差不齊。作為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團隊的成員,只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擁有豐厚的實踐經驗。然而一般高校的教師只專注于專業知識領域的研究,在大學畢業之后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繼續專業領域的鉆研。在畢業之后直接應聘進入高校,成為一名大學專職教師或輔導員。因此,多數教師在進入高校前并未學習過創新創業相關知識,僅在進入高校后因工作需要短暫地參加了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學習了創新創業理論知識,但缺少親自成立企業或者在企業內負責管理運營的實踐經驗。這樣的指導教師可以為學生教授一定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依據自身人生經歷給予學生一定的意見和建議,但在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過程中很難進行具體的、經驗性的指導,對于學生的幫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路徑
3.1 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
“雙創”戰略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要邁出的第一步,就是營造全校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2015年,為了進一步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隨后各省市也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創業工作的政策。為了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增強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各高校應該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響應國家方針政策,制定學校就業創業工作專項計劃,給予創業大學生教育、資金、場地、創業指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利用完善的頂層設計為學生的創新創業之路保駕護航。其次,高校應該利用線上線下多種途徑,加強宣傳引導。在線上利用校園網、微博、微信、QQ等平臺,廣泛宣傳創新創業優惠政策。在線下,通過主題報告、講座、創新創業交流會、主題班會等各種活動,樹立創新創業典型,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和決心。第三,應該廣泛開展“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優秀創業項目遴選等創新創業類賽事,引導學生積極參加、主動交流,營造校內創新創業良好氛圍。
3.2 建立科學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高校應通過科學設計創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尤其是創業精神的系統教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開發學生的創業潛能,增強學生捕捉機會、把握機會、利用機會、創造機會的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現代意識和時代精神的創新型、創造型、創業型人才。為此高校首先應設立創新創業課程,加強第一課堂建設。課程應遵循人才培養目標及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合理分配理論學習與實踐環節,科學地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通過第一課堂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創新創業熱情,豐富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第二,開設校友講壇、創新創業大講堂,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功效。在第一課堂之外,可以邀請經、管、法、文、理、工等多學科的創新創業人士或優秀校友來校開展創新創業講座,結合自身專業背景講述成長成才經歷及創新創業經驗,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和交流。第三,搭建創新創業線上學習平臺。高校應為學生提供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創新創業線上課程的學習資源,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彌補第一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實踐的不足,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學習機會。
3.3 優化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
創新創業對于大多數大學生而言是零起點、零經驗,因此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高校首先應引進優秀的創新創業教師。理論知識充足、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創新創業教師對啟發學生創業靈感、意識、熱情,進而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應加強專兼職創新創業講師隊伍的建設,一方面聘請高質量的專職創新創業教師,同時也應從企業聘請一些成功的創新創業人士,以他們豐富的企業運作經驗來指導學生更好地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第二,高校應搭建創新創業教師素質提升平臺。在引進優秀師資的基礎上為創新創業指導教師提供集中培訓或輪訓的機會,促進創新創業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同時應支持創新創業指導老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豐富自身實踐經驗,從而為學生的創業實踐提供更好的指導。第三,高校應該建立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激勵制度。對于在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支持,激勵教師在創新教育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師自身和學生的長遠發展。
3.4 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創新創業絕非紙上談兵,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鍛煉。目前場地租賃困難、啟動資金不足成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道路中的絆腳石,是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所面臨的普遍問題。為此高校應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提供軟、硬件保障。創新創業中心應集合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項目遴選、項目孵化、創業指導、場地支持等功能,為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保障。其次,高校應進一步深化校企結合,與企業聯合建立實踐基地或創新實驗室,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機會和保障。
3.5 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各高校可從學校、二級學院、學生社團等不同層面以不同的學生群體為對象,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創新創業活動。如創新創業項目交流會、創業經驗交流會、主題報告會、項目指導會等,使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了解創業、關心創業,激發學生創業意識,鼓勵學生開展創業實踐。
4 結語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人才輸送的主渠道,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應多管齊下,以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建立科學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優化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來構建科學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不斷為社會輸送創新型、創造型、創業型人才,增強民族的創新創造活力,更好地推動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燦爛前景。
【參考文獻】
[1]李寒娜.校企合作下我國大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26):113-114.
[2]李敏.基于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教育“五閉環”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9(04):28-33.
[3]蔣龍,吳海剛.新工科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