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在第35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再次將焦點投向這個群體——這些陪伴我們成長,推著我們登上一個又一個人生高度的人。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
近年來,不尊重教師的事件頻繁發生:教師讓學生交試卷,學生不僅不交卷還群毆教師;女教師課堂上制止男生打牌,遭學生惡毒辱罵,突發心肌梗塞猝死;高中教師批評學生上課玩手機,被家長毆打致右耳膜穿孔。不久前,山東五蓮縣教師楊某因為體罰學生,被當地教育部門追加處罰事件被輿論廣泛質疑處罰過重,一事兩罰,牽動著無數教育工作者的心。經媒體報道,目前當地教育部門已撤銷追加處理決定。
有人說,教育工作者已經成了高危職業,教師管教學生稍有不當便可能遭受全社會的審視、質疑。無獨有偶,去年,河南欒川男子常某當街毆打20年前體罰他的教師,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最近此案已二審維持原判,常某獲刑一年六個月。
近些年來,校園這塊凈土,也被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所浸染,純潔的師生關系有時也被金錢和禮物所左右。于是,每年的教師節,在一些家長眼里,就成了請老師吃飯、給老師送紅包的理由。但大多數老師拒絕吃請、拒收紅包,因為若不慎收受,會給以后的教學和工作帶來很多不便和麻煩,有辱職業道德,有辱德高為師、學高為范的道德標準。
“為學莫重于尊師”
這些極端案例折射出的不單單是教育問題,也有社會問題。
在中國古代,“師”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為學莫重于尊師”,父母帶兒女到私塾讀書報名的時候,要向老師行跪拜大禮。“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哪怕是只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也要一輩子當作父親看待,多少年后,不管學生有多大出息,師生關系終身不變。相比今日動手打老師的河南常某,因為老師當年對自己過于嚴厲,就對花甲之年的老師采取過激手段,是目無法紀的行為,也與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背道而馳。
教育,關系著每個孩子的前途,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未來。尊師重道是中華文明的德性精華,歷史上既有像孔子這樣“弟子三千,圣賢七十二”的流芳圣賢,又有“程門立雪”“子貢尊師”之類的千古佳話。“師道尊嚴”作為尊師重教理念在道德層面的集中表達,不僅是對以教師群體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尊重,也是對教育、文化、知識的尊崇,更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魯迅、鄒韜奮、魏巍都被老師用戒尺打過手心,魯迅成年后著文稱老師為“教書認真的壽鏡吾先生”,且對老師有著極深的感情,魯迅后來去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包括從日本留學歸來,每次也都要到紹興去看望恩師壽鏡吾先生。楊振寧教授在享有統計物理學的盛譽后,還真誠地說,我一直感激老師把我引上了統計物理學研究的道路。
“師嚴,然后道尊”
人民網網友石川在留言中寫道,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青島大學青島教育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恩賢認為,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是教師社會聲望的體現,也是整個社會層面教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專任教師1626.89萬人。如此龐大的教師隊伍,要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單純依靠社會自覺是遠遠不夠的,更要靠制度的剛性約束。
上海出版傳媒研究院研究人員肖綱領認為,真正的尊師重教,形式并不重要,也不局限于某時某地,它應體現在學生和家長的細微言行中,尤其是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品學兼優,親師榮師。而國內不少學生及家長,在尊師重教上,往往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么過于倚重老師,認為教師掌握知識,無所不能,將屬于家長的教育責任全都推到教師身上;要么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學生與家長認為教師“百無一用”,輕視教師,對教師不聞不問、辱罵甚至對教師拳腳相向。這兩個極端均偏離了尊師重教的時代內涵,破壞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應做一名公正對待學生、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師;有關部門既要提升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也要豐富教師節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
有人大代表指出,要賦予教師更多教育孩子的權力。通過懲戒與教育相結合,在抑制學生不當行為或不良習慣的同時,努力促成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各級教育部門也應建立更暢通的申訴渠道,引導家長和老師在這個渠道平和溝通,消除分歧,共同把孩子教育好。“國之將興,必尊師重傅”,任何時代,尊師重道的美德都不該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