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式,不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反映了中國民間的社會生活。對于年畫一詞,人們并不陌生,形象生動、色彩鮮艷的年畫在人們心中有著深刻的記憶。年畫在長期的發展應用中,有著其獨特的表現方式,我認為其中蘊含著塊面構成、裝飾性顏色等現代因素。但是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環境的變化,人們對年畫的需求越來越少,逐漸開始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對年畫進行保護和傳承,值得我們深思。希望人們意識到年畫的重要性,讓年畫文化能夠得到進一步的保護和發展。
關鍵詞:東昌府;木版年畫;傳統文化;現代因素
一、年畫發展現狀
像皮影、剪紙、糖人、京戲臉譜、泥人、年畫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深受人們的喜愛。年畫有著吉祥美好的寓意,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代表著一種地方特色和社會生活,推動了歷史的不斷發展。但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導致了對年畫的需求越來越少,年畫逐漸開始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且慢慢地失去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年畫作為我國獨有的民俗文化相傳至今,影響源遠流長,匯集了許多獨特的民族繪畫形式,因此,它不應該走向衰亡。近年來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低潮,將隨著人們對民間傳統藝術的逐漸重視,形成新的藝術形式。
二、年畫背景調查
傳統民間木版年畫,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式,曾經在民間廣泛的流傳,不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反映了中國民間的社會生活。年畫不僅是一種民間文化藝術形式,更代表了一種地方特色和社會生活。年畫文化經過漫長的積淀,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審美需求的變化,與傳統生活方式相適應的年畫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機器印刷的吉祥年畫基本壟斷了市場,為此,承載著民間文化的傳統年畫,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和挑戰。[1]不少學者和媒體呼吁人們注意和重視傳統年畫,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三、年畫發展前景
東昌府位于山東省西部,京杭運河之畔的聊城,這里孕育出了璀璨的大運河文化,東昌府傳統民間木版年畫就是在這塊土地上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民間木版畫藝術中的一朵奇葩。[2]我將借鑒運用東昌府木版年畫中人物窗畫的形象,通過對年畫中塊面和色彩的分析、理解與運用來展現出別具一格的年畫,使傳統的年畫符合現代的審美因素,逐漸形成傳統年畫與現代因素相結合的藝術形式。
我很喜歡年畫,年畫代表了一種地方特色和社會生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許多傳統文化逐漸地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我認為可以將傳統年畫和現代因素相結合,這樣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首先,我對東昌府木版年畫進行了分析,我覺得它的整體造型非常生動、形象,整體感強;構圖雖然簡潔卻很飽滿,對人物的結構進行了一些夸張和強化,比如,眼睛和鼻子的比例、頭和身體的比例等等;用筆線條具有流暢感、力度感和節奏感;畫面的色彩鮮艷、古樸,對比十分強烈。這些別具一格的特點,使東昌木版年畫更具有藝術趣味。東昌府木版年畫反映出了當時社會濃濃的藝術氣象,這是用生活和感悟去創造出來的,它不僅是民間藝術的一部分,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因此我覺得畫出不一樣的東昌府木版年畫是很有挑戰和價值的。
四、年畫的傳承與發展
年畫作為傳統文化的形式,不僅代表著一種地方特色和社會生活,也是人們了解傳統文化和借鑒運用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在長期的發展和演變中,年畫有著其獨特的表現方式。在這個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我認為傳統年畫應該與時俱進,通過自主創新,具有新的特點和形式,以此來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也要保持自身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氛圍,進而使傳統年畫轉化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新型年畫形式,逐漸走向大眾。在本文中我借鑒運用了東昌府木版年畫的傳統人物形象,加上了自己對年畫的一些理解,將傳統年畫與現代的諸多因素結合起來,通過對年畫中現代因素的構成、理解和運用來展現出別具一格的年畫,使傳統的年畫符合現代的審美需求,展現出獨具特色的新的視覺感受。
今后,隨著人們對年畫的注意和重視,相信年畫將與時俱進轉變成新的藝術形式,通過創新,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從而讓年畫文化能夠得到進一步的保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清俐.從搶救整理走向學術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
報,2016-02-05(006).
[2]齊如林,張憲昌.東昌府木版年畫傳奇[M].人民美術出版
社,2013.
作者簡介:雷璐綺,樂山市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