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真人秀節目在新媒體平臺中愈演愈烈,其借助網絡平臺傳播并成為電視節目中的“新生力量”。近年來,“觀察類”節目形式成為真人秀節目創作的一大趨勢,節目觀察樣本多樣,主要以《妻子的浪漫旅行》《女兒們的戀愛》等戀愛、夫妻以及新進職場觀察探討的節目為主。節目順應大眾的需求及觀看心理,通過制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觀”吸引受眾,占據市場。
關鍵詞:觀察類真人秀;媒體奇觀;媒介融合
一、引言
媒體奇觀現象作為人類景觀社會的升華,凱爾納認為媒體奇觀是指當今美國社會中存在沖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能夠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產生引導作用,能夠體現當今社會的基本價值觀。這也為當下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奇觀化表達提供了理論依據。
如今大眾生活在由視覺作為主要導向的影像社會中,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就是將這一過程完整在節目中展現。通過節目中充斥著大量可視化影像,給節目中場內嘉賓及觀眾視覺感官刺激,形成視覺感官娛樂奇觀化,并逐漸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對其日常行為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觀察類真人秀奇觀呈現的特征
(一)技術與內容變革:平臺多元與議題精準
當下媒體環境快速發展,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的奇觀化首先就是基于媒體才能夠呈現的。隨著媒介技術的變革,目前的視頻播放平臺越來越多,呈現出平臺多樣化的特點。此類節目把人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轉變為視覺的感官體驗,將真實的客觀世界轉化為影像世界。這也十分符合當下受眾的觀影習慣,人們越來越依賴于手機等智能客戶端。
觀察類節目的核心在于“觀察”,而這里的“觀察”其實代表了信息傳播和反饋的整個過程。縱觀幾檔比較火爆的觀察類真人秀節目,都具有鮮明的主題,其內容議題把握住了核心,精準擊中了受眾群體的情感痛點或焦慮點,例如《我家那小子》主打都市青年獨居觀察,《心動的信號》側重素人情感走向。此類真人秀相比于其他類型的節目而言,受眾對真實自然的人物形象有更大的認知需求,這也是明星“祛魅”的一種體現,去掉了熒幕中外在事物的光環,回歸個人本身的屬性去判斷。
(二)特殊符號構建:嘉賓、MC成為奇觀效應的號召力
對于觀察類節目而言,所選取嘉賓是否吸引受眾,能否形成視覺奇觀與事件奇觀,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奇觀放大了場景中素人嘉賓及明星嘉賓的符號化呈現。例如湖南衛視2018年推出的《我家那小子》中場內MC選擇了李維嘉、大張偉、劉欣然。其中李維嘉是職場前輩,作為主要MC,其承擔話題引導的角色。嘉賓主要選擇了陳學冬、錢楓、朱雨辰、徐海喬和武藝。此外,寧靜、胡一天等觀眾熟知的明星也擔當了分期嘉賓。可以發現,節目中的嘉賓、MC成為奇觀效應的號召力。
三、觀察類真人秀媒體奇觀產生的原因
(一)迎合受眾心理
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奇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滿足了觀眾的窺私欲。在真人秀《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很多觀眾為了滿足對明星夫妻私生活的好奇選擇觀看,可以更多看到他們平時工作和不工作的狀態,以及和親人、朋友相處的狀態。而奇觀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滿足觀眾所追求的情感共鳴。這一因素體現于從節目中角色的認同包括價值的認同。在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吳昕、焦俊艷等對于戀愛、婚姻的態度更容易引發多數女性觀眾的共鳴。如果觀眾對節目中嘉賓的喜愛程度越高,他們就會越傾向于認同所喜愛嘉賓的價值觀與模仿其行為,這也正是為何更多觀眾看后直呼要努力學習。
(二)話語空間的開拓與媒體融合的環境
凱爾納曾定義媒體奇觀:“能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并將當代社會中的沖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其中包括媒體制造的各種豪華場面、政治事件、體育比賽等。”這也正是觀察類真人秀節目所體現的。節目通過觀察和討論進行節目價值的傳達,正是這種話語空間的開拓為觀眾產生了新的話題,也促使觀眾參與到節目相關話題探討,通過對節目中嘉賓之間的對話進行反思和提升。
媒體融合是媒體市場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一社會趨勢下,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應該積極實現互通、互融和互動,通過汲取各自的優勢進行融合發展。這種融合必然會為娛樂節目的發展創造條件。在新的媒體市場環境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促進了觀察類真人秀奇觀效應的形成。
四、結語
觀察類真人秀節目以其對現實視角的投射和對現代社會心理需求的關照在綜藝節目中領先。通過對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發展以及奇觀化的特征和原因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媒介技術的奇觀和多元化融合都對觀察類真人秀節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讓我們認識到觀察類真人秀更多對于社會的價值引導和觀眾平等話語空間的構建。在全球資本退潮的情況下,如何退出更多原創內容,才是今后節目制作的重心。
參考文獻:
[1]朱夢琪.《爸爸回來了》電視奇觀現象研究[D].四川師范大
學,2016.
[2]肖利偉.景觀消費:國內電視真人秀節目研究[D].浙江師范大
學,2016.
[3][美]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
[M].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
作者簡介:白林,贛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