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兵
摘要:定遠縣池河鎮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和推進文化改革,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文化藝術、文化市場等各項事業,多舉措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全力打造一流文化強鎮,努力豐富全鎮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
關鍵詞:文化發展繁榮;一流文化強鎮
定遠縣池河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和推進文化改革,緊緊圍繞定遠縣文化旅和游局“12345”工作思路和“六大行動”工作目標,制定出臺《池河鎮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實施方案》,不斷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努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力推動全鎮文化發展繁榮,打造出一流文化強鎮。
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池河鎮位于定遠縣東26公里311省道上,全鎮國有土地190.7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3個社區,268個村民組,5.8萬人。池河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古跡豐富,人文薈萃,民間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定遠縣東部經濟和文化中心。境內有玉皇閣、玉皇大道、池陽關鎖、馬營巷、池河渡口、太平橋、周南橋、施茶庵、赤沙泉、曉山寺、岱山廟、教場李、岱山水庫觀光園等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
二、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池河鎮綜合文化站建于2011年,建筑面積900平方米,總投資280萬元,2012年被安徽省文化廳授予安徽省鄉鎮綜合文化站一級站。現有在編人員6人。目前,全鎮已發展民間藝術團體30余個,從業人員近300余人,平均每年演出200余場,有晨晚練點18個,參練人數達2000余人,民間文化活躍,各種民間文藝在這里繁衍發展,如:男子、女子舞龍、舞獅、旱船、旱車、跑馿、河蚌、蘭花燈、錢桿子舞、大鼓、腰鼓、墜子、泗州戲、樂器等歷史悠久,獨具特色。近年來,池河鎮不斷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為推動區域文化發展繁榮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和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近年來,池河鎮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十九大精神,踐行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堅持“二為”和“雙百”方針,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寓教于文、寓教于藝、寓教于樂,培養群眾崇高思想,美好心靈,純潔情操,高尚人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全鎮人民的道德、文化素質,為全鎮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
連續四年參加滁州市鄉鎮綜合文化站“民生杯”文藝調演及花燈表演大賽,連續五年參加定遠縣春節聯歡晚會,連續七年蟬聯定遠縣廣場舞(操)大賽一等獎;連續八年成功承辦“定遠池河梅白魚美食文化旅游節”等。參加過中央電視臺七套舉辦的“美麗鄉村快樂行——走進定遠”“第五屆中國農民歌會”、中央電視臺十套拍攝的池河舞龍“二龍戲珠”紀錄片、“首屆中國滁州燈光音樂節”、由安徽省宣傳部主辦的“文化扶貧 攜手小康”--走進定遠大型文藝演出、“滁州市第八屆美麗鄉村農民籃球大賽開幕式”表演、鳳陽大明中都舉辦的首屆“鐘鳴盛世 祈福鳳陽”活動、“安徽省首屆及第二屆舞龍舞獅大賽”并分獲三等獎和一等獎、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志”拍攝組拍攝的池河舞龍“二龍戲珠”紀錄片,且多次參加滁州市及周邊市縣民間花燈比賽及展演和非遺進校園義演活動等。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群眾文化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嶄新局面。
四、大力推進文化事業各項建設
近年來,池河鎮不斷完善公共文化的硬件和軟件設施,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大力推進六大重點深得民心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全鎮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點13個、農家書屋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個、農村固定電影放映1個、廣播電視村村通258個、農民體育健身場所(二場一臺)13處等。并在旅游中注入更多文化因素,深入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開拓文化旅游新源頭,打造特色,開發精品,樹立品牌;成立文化扶貧車間一個、成立了“池河方片糕合作社”“池河小磨麻油合作社”、建農家樂6處、“敲畫”銷售點一處、“原木畫”銷售點一處、“高劉棗”研發基地、“二龍戲珠”研習基地等,以此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實現旅游和文化的互補;推動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發展新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促進文化產業成為經濟支柱性產業,助推定遠縣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挖掘、弘揚池河在各個歷史階段上形成的寶貴精神文化資源,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主流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指引人,為池河鎮文化發展繁榮,實現一流文化鄉鎮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五、提高文化隊伍的穩定性
群眾文化發展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相輔相成,農民生活富裕,知識更新對群眾文化活動,形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提高文化隊伍的穩定性,池河鎮率先每村配備專職“三合一”(農家書屋管理員、文化協管員、文物保護員)人員一名,每人每月享受300--800元不等的經濟補貼,落實了基層文化干部的相應待遇,解決了多年來基層文化干部關注的待遇問題,極大調動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了文化隊伍的穩定,使廣大文化工作者切身感受到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來到了。
六、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認證和宣傳工作
堅持挖掘傳統、培育特色、創新發展的思路。將民間優秀傳統文化《二龍戲珠》申報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項目、將傳統技藝《池河方片糕》申報為滁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項目、將傳統技藝《池河小磨麻油》《池河蘭花燈》《池河墜子》申報為定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項目、啟動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岱山廟傳說”“肖山寺”“玉皇閣”遺址和“走池河太平橋”申報工作、池河太平橋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池河鎮申報為定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池河金灣廣場申報為安徽省滁州市金灣體育生態公園等,助推文化產業發展,從而使池河鎮文體隊伍向專業化、正歸化發展邁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七、提升文化站整體形象,注重運行和管理
鄉鎮綜合文化站是當地文化標桿,良好的站容站貌是鑄造文化站社會形象的基礎工程,為此,池河鎮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在確保窗明幾凈,一塵不染的同時,努力購置優化站容站貌的硬件設施。制作高標準展板9個,使文化站的各項活動都能展現在人們面前,從而提升了綜合文化站的整體形象。文化站實行全天實行免費開放。為群眾免費提供技術信息,豐富老百姓的業余文化生活,為他們提供精神食糧。同時給人民營造一個溫馨的活動環境,熱情接待每一名前來參加活動的群眾,接待群眾時和顏悅色,耐心細致,讓群眾滿意、舒心,并確保各項活動的安全。
八、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為進一步凈化池河鎮文化市場,加大對轄區文化市場的清理和整頓工作,池河鎮綜合文化站和池河鎮派出所通過加強領導,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監管嚴厲打擊文化市場的違法犯罪活動,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文化環境。
按照開放、搞活、扶植疏導,面向群眾,供求兩益的精神,結合我鎮實際情況,成立組織,配合上級主管、執法部門對所屬轄區7個網吧,6個照相館,5個書店,1個KTV等,每月進行二次巡查,集中時間、力量,有重點、有目的進行集中整頓,重點嚴厲非法出版物活動,以確保文化市場和出版物市場的繁榮穩定,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確保社會治安穩定,使其守法經營,堅持繁榮與整治相結合,使池河鎮文化市場向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健康有序發展。
在過去的幾年里,池河鎮多舉措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使之成為一流文化鄉鎮,起到了文化領頭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池河鎮將一如既往地堅持黨的文藝方針,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文化藝術、文化市場等各項事業,努力豐富全鎮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