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對時間的感知與它的存在方式到論述時間與藝術作品的創作關系,探討“時間”作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在觀念上的表達方式,并討論這些作品是如何符合當下的時代環境及其存在的社會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時間性;時間形狀;感知
一、時間的感知與存在
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就是時間的存在方式嗎?藝術作品在“時間”上的呈現,表達了時間是一直存在著并且可以被重復利用的,藝術家把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轉換成一種直接的、可看的,甚至是可以觸摸到的具象化實物。愛因斯坦曾提出:“如果能騎上一束光旅行,世界看上去會是什么樣子。”可見時間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時間的屬性是不斷變化的,圣托馬斯·阿奎那在13世紀推斷天使們的時間本質,并遵循新柏拉圖主義的傳統,重新將永久這一古老的概念用作人類靈魂和其他神性共存物的時長。這種時長介于時間與永恒之間,有始而無終。這一構想絕非不適合于人工制品諸多種類的時長——人工制品是如此經久不衰,它們發生于地球上每個活著的生物之前,它們是如此不可磨滅,它們的留傳最終說不定會近乎無限遠。
喬治·庫布勒在其《時間的形狀》中提到我們可以運用沒有數字的測量法語言,比如在拓撲學中,它的研究對象就是各種關系而不是量值,概括來說拓撲學是一種研究形態的拓撲性質與拓撲變換的形態學。藝術拓撲學是從藝術形態學的角度出發而創建的拓撲學,廣泛應用于藝術創作、計算機圖形學和一切與形態描述、形態創建、形態創造有關的藝術、科學與技術。時間的基礎概念是持續、不斷進行和變化的。從古代繪畫表現一個場景或是一個瞬間,到藝術作品中表現凝固和永恒的時間截面。藝術家們如果想要表現這一時間主題的藝術作品就要去嘗試在不同維度以時間的角度去思考,早期的繪畫作品主要采用比喻與暗示來表現不可視,并沒有實體的時間概念。未來派發現了可以用速度表現時間的觀念,打破了傳統靜態的觀察方式,并在1909年的藝術宣言中說道:“時間和空間都已在昨日死去。我們已經創造了永遠的、無所不在的速度。”
二、藝術創作中的時間主題
將時間作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需要藝術創作者結合當下的社會環境合理利用科學帶來的新媒介和技術,藝術家們不僅僅要關注個體,還要關注周圍的政治環境等變化,賦予作品時間性的屬性并使作品得以延續。這也是凝固的時間與記憶的形狀,時間的屬性是不斷變化的、是無形的觸及不到的。藝術家們也在不斷地嘗試想要還原變化中的時間狀態,讓時間與觀者的時間達到一個平行狀態,使無形的時間形狀可以被人們“觀察”到。
對歷史的回望再現是研究和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國當代藝術家宋東的作品《物盡其用》就是將日常生活用品進行重新排列,展出的是他的母親在五十年間積攢的一萬多件日常用品,讓觀者找到這段歷史時光里屬于藝術家或是觀者自己的回憶,不論是回憶還是對過往的思考,不管是打破還是重構,都包含著歷史的價值觀和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喬治·庫伯勒在《時間的形狀》中說道:“以我們難以想象的準確,保留時間的流逝,運用這些作品在可控的范圍里,把時間物化了。”
三、當代社會的時間觀
當下資源緊缺和過度消費等問題使如今的社會不停地追趕時間,音樂家約翰·凱奇的鋼琴曲《4分33秒》卻打破傳統的音樂表現方式,只要求演奏者保持演奏狀態安靜地坐在鋼琴面前保持4分33秒,這個過程不需要發出任何聲音。把時間變成可看見的,就像杉本博司的《陰翳禮贊》中將蠟燭燃燒一生的形狀記錄在膠片上,當觀者感受實體變化同時,蠟燭短暫燃燒的一生似乎更加重了人們內心深處的不安感,我們對時間的思考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反思。
在工業時代的社會中,時鐘成為人們認識和了解時間觀念的工具與尺度。個人生活的每分每秒都是可以被單線時間記錄下來的。但隨著社會發展速度加快,時間僅作為測量工具就開始變得單調和無趣。藝術家們開始嘗試打破時間的支配與束縛,攝影技術的發明就是擺脫線性時間一種嘗試,時間可以凝固在一張照片上,觀者可以自由地重組這些時間碎片。解構、重組、循環、交錯等都體現了藝術家對時間主題的創作思考與創新。
四、結語
時間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哲學問題,無論藝術家用何種創作方式與媒介,“當代性”這個主題都無疑與時間觀念緊密相關。即使20世紀以來的新藝術視角對觀者的普遍性和接納程度還存在著許多不解和質疑。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這些先鋒藝術家的作品與觀念終究都會展示出無可代替的時代價值。對時間的思考給予的關懷與研究可以讓其得以延續,關于時間主題的藝術創作也會一直發人深思,時間是永不停滯的沒有具體的開始也沒有停頓,當然更不會終結。
參考文獻:
[1]倫納德·史萊茵,暴永寧,吳伯譯.藝術與物理學[M].吉林:吉
林人民出版社,2001.
[2]喬治·庫布勒,郭偉奇譯.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王閩南.時間的形狀——試析藝術創作中的“時間”[D].中
國美術學院,2018.
[4]巫鴻.美術史的形狀[J].中國書畫,2007(09):143-145.
[5]江怡.如何從拓撲學上理解哲學的性質[J].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學報,2010(03):32-37.
[6]羅益民.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拓撲學愛情觀[J].國外文
學,2011,31(02):73-80.
[7]李雁.摩爾圓雕藝術作品的拓撲學分析[J].裝
飾,2003(10):70-71.
作者簡介:王雪巖,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