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創始人,在提出了轟動世界的俄狄浦斯情結之后,又試圖通過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瑪佐夫兄弟》進行解讀,再一次印證俄狄浦斯情結。從心理學到文學的又一次跨界推演,能再次成為經典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者》這篇文章主要認為,弗洛伊德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個有強烈弒父意圖的人,文章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神經癥、賭癮、文學創作與弒父意圖聯系在一起,認為他的文學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里塑造的弒父者即是他自身弒父意圖表達的結果,是俄狄浦斯情結存在的又一證明。然而,《卡拉馬佐夫兄弟》非但不能證明俄狄浦斯情結,而且對俄狄浦斯情結提出了挑戰。
文章分成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復雜人格——藝術家的氣質、受虐傾向、罪惡感以及神經癥出發,對他的神經癥與俄狄浦斯情結產生與發展過程做出了具體說明,再結合《卡拉馬佐夫兄弟》論證說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弒父意圖在其文學創作中的反映。第二部分借一部小說的情節討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賭癮,試圖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他的弒父意圖。
在弗洛伊德看來,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著“強烈的破壞欲”并且“極端利己”,這是由于在現實生活中他缺乏愛的體驗。這一點投射到作品中,則表現為他總會選擇罪犯作為作品主人公,并對罪犯懷有極大的包容、仁愛。他一方面仇恨父親,另一方面卻崇拜、愛戀父親。對父親的崇拜與愛戀形成了具有父親特質的超我,癲癇病是當俄狄浦斯情結的罪惡感出現時,超我對自我的施虐。超我作為繼承了父親氣質的理想人格,將自我當做仇恨的對象——父親,而模仿弒父的心理狀態。癲癇癥是無意識間發泄內心弒父意圖的手段。為了讓他的推理顯得無懈可擊,弗洛伊德也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釋了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流放西伯利亞時癲癇癥減輕:陀思妥耶夫斯基無意識地接受了不公正的流放的懲罰來代替超我對自我的懲罰,即癲癇癥。因此他的心理上達到了一種特別的平衡。
接著,弗洛伊德開始試圖借助文學作品證明以上對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格的分析。他分析了《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和《卡拉馬佐夫兄弟》三部作品的共同弒父主題,但關于《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內容經不起推敲,已引起了很多學者的爭議。弗洛伊德認為三兄弟的弒父心理都是源于無意識中的俄狄浦斯情結,是“性競爭的動機”,兩兄弟伊凡和德米特里對弒父的斯梅爾佳科夫的同情是由于認同,但卻沒有結合具體情節解釋,而是脫離文本,套用精神分析的理論進行天馬行空的分析。學者武媛媛認為三兄弟的弒父動機都是復雜、多方面的,有對父親卑劣的憎惡,有自身的陰險貪婪,不能僅以俄狄浦斯情結概括,事實上的弒父者斯梅爾佳科夫與父親之間甚至不存在性競爭。并且,三人都有意識到自己的弒父意圖,并在語言上表現出來,這與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在意識層面并無弒父想法相矛盾。
弗洛伊德非常迅速地、粗糙地結束了對作品的解讀,回到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分析中來。文章第二部分,弗洛伊德借其他作者《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從精神分析學解釋男性賭博的深層心理,從而說明陀思妥耶夫斯基賭博成癮是對童年時代對母親的愛因對父親的恐懼而被壓制的補償。只有當他的弒父情緒通過文學創作表達出來時,借賭博來自我懲罰自我滿足的循環才能被打破,這是從另一角度佐證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弒父意圖。
在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作為心理學家的特質顯現得非常明顯。文章絕大部分的篇幅都在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復雜人格進行精神分析,對他的《卡拉佐馬夫兄弟》的解讀只有一小段。讓弗洛伊德更感興趣的是探究作家本身,而不是文學作品。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是“一是為了‘解釋對象,二是為了求得證實,雙重目的兼而有之”,它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但有趣的是,后來研究這篇文章的學者們絕大多數都在討論它對《卡拉佐馬夫兄弟》的這一小段分析是否合理。這可以被理解為大家認可弗洛伊德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在心理學領域的價值,卻質疑其衍生的精神分析理論在文學上的應用。俄狄浦斯情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觀點。弗洛伊德將俄狄浦斯情結理論認為是一種普遍存在于文學中的規律,并急于用具體的作品證明它的正確性。從弗洛伊德對作品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他的意圖,他挑選了三部作品: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英國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以及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卡拉瑪佐夫兄弟》。三部作品貫穿古今,是來自不同民族杰出作品,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可惜的是,他解讀《卡拉瑪佐夫兄弟》的不成功反而恰好證明了俄狄浦斯情結無法被普遍應用。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者》這篇文章中,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的精神分析是合理且邏輯清晰的,但一旦超越了心理學科的范圍,涉及文學領域,弗洛伊德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他在文學作品中創造的弒父者形象之間的關聯的推演未免顯得過于生硬了。
無論如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為我們理解文學作品與作者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弗洛伊德將文學的創作全部歸結為作者的無意識的結果,忽視了作者的創造力在文學創作中發揮的作用,試圖用一套理論囊括復雜多樣的文學作品,當然會具有局限性。雖然弗洛伊德對俄狄浦斯情結的證明不夠有說服力,但這并不能否認它的價值,我們應該理性地、辯證地看待弗洛伊德作為一種文學批判理論的精神分析理論。
作者簡介:劉楚琪,廣州市番禺區華南師范大學大學城校區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17級0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