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唐天田
摘要:雨課堂是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的智慧教學工具,目的是全面提升課堂教學體驗,讓師生互動更多、教學更為便捷。高校藝術學科的環境設計方向的理論課常用的教學方法是課堂講授法,整個教學過程還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學的問題常在于難點與重點較多,知識點彼此之間的聯系又不明顯;從當下受教育者生活習慣出發,通過雨課堂內設的互動功能引起受教育者對于課堂的興趣,改變以往理論課學習相對沉悶的課堂情況并以一個班級為教育單位,預測使用效果與說明實際使用后得到的效果。
關鍵詞:藝術設計;環境設計;雨課堂;認知與記憶;環境設計理論
一、雨課堂APP翻轉課堂功能
雨課堂是一個內置于PowerPoint的插件,教師可以通過PowerPoint、微信、藍牙和網頁的方式連接與控制程序,教師端主要的教學功能有在PPT中插入課堂問題(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主觀題)對講授過的知識點測驗,其他功能包括:插入音頻、視頻、MOOC課、推送課件、隨機點名、課堂直播。學生端的主要學習功能是手機答題、課件提問、作業互評,其他功能包括:彈幕發送、手機簽到等。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通過發送紅包與開啟彈幕的功能活躍課堂,帶動教室中間座位與后面座位的同學注意力回到課堂本身。其創新功能在于課堂質量分析,在受教育者課堂回答問題之后,即時獲得回答問題的情況分析,包含:題目正確率、答題率,每個人的總得分、得分排名、答題用時;可以更方便地觀察每個受教育者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狀態。
二、雨課堂APP應用對比
以《中外設計簡史》這門課舉例,其學習的難點在于了解與記憶:舊、新石器時代、陶器、青銅器、漆器、石器的工藝、造型、紋樣,外國同時期出現的產品的工藝、造型、紋樣的記憶,以及各種運動的性質與復雜的人物長名與標志性作品。之前的理論課采用的是直接講授教學方法,PPT中劃出章節里需要注意的概念,每一個知識點,遇到需要特別說明的產品或人物,就在新的一頁放入作品或人物的照片,然后在周圍輔以文字說明其背景及特征,如果想達到每位受教育者都注意到課堂的內容的效果基本很難,必須通過生動的語言動作和精彩的說辭才能調動起有興趣和感興趣的那一部分受教育者,對于預先在心里把理論課定位為枯燥的受教育者可能沒有辦法調動。但是根據赫伯特西蒙的人類認知的3種基本過程①,可知:問題解決、模式識別能力、學習。同時,信息加工理論認為:記憶過程就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從當下大受教育者的生活習慣出發,手機成為生活“必需品”,那么就可以順著這個生活習慣通過課堂階段性的或分塊知識點講解完畢后,布置相應的課堂練習,讓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參與到學習當中,但是又不會引起心理上對于學習的抗拒,也解決了心理狀態與教育過程的矛盾,即使是聽得不是很清楚,在每道題目設定回答的時間里,快速閱讀課文或筆記,重復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一個獲取信息的過程,如果在之前的課堂學習中已經明白知識點,那么思考答案的過程就是一個保持與回憶的過程,無論在哪種狀態下,都對課堂上受教育者起到加深記憶的效果。
實際的使用情況,在一個學期的學習中,坐在教室后排的同學也能參與到答題當中,在課堂氣氛因為知識點密集而枯燥的時候,打開彈幕,跟各位學生說: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課堂又重新因為一些娛樂性質的彈幕而活躍起來,再技巧性地把課堂引回學習知識點的狀態;或者臨時使用投票功能發起投票,統計大家對于知識點的難易度的印象是怎樣的。主觀題的回答完畢,可以開啟互評答案的功能,教師與學生分數占比也可以由教師端控制,這樣可以讓每一位學生得到重視感和尊重感,從而優化對這門課程的感受以及對任課老師的感受。
三、雨課堂APP使用結果
期末復習與考試情況,這門課采用的是閉卷答題,平常劃考點的形式是由任課老師花一節課時間做考點歸納、講解,現在可以通過上傳試卷的形式,把要考的知識點分散到不同的幾套試卷里上傳到雨課堂,讓學生端下載課后復習,這樣除了不用多花一節課的時間,還能給予學生多樣化選擇復習方式。最終,考試的情況同比上一屆較為樂觀,對于幾個在平常的其他理論課不怎么感興趣的學生,考試后詢問得知,他們均表達了類似看法:課堂很有趣,考的內容有些剛好是他們在課堂上用手機答過的,所以考試的時候能答出來感到很意外,反而增加了答題的動力。
作者簡介:韋永恒,廣西河池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唐天田,湖南工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