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花



【摘要】 目的:觀察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指導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重癥患者,均提供長期腸內營養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行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指導下腸內營養治療,對照組采用回抽胃液法干預。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腸內營養達標時間、血漿總蛋白、調整腸內營養時間、對腸內營養治療依從率。結果: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低于對照組的40.00%(字2=18.187,P=0.000);觀察組腸內營養達標時間、調整腸內營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血漿總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腸內營養治療完全依從率高于對照組,部分依從率、不依從率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醫護人員為重癥患者提供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指導下腸內營養治療,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血漿總蛋白,縮短腸內營養治療時間。
【關鍵詞】 超聲; 胃殘余量; 腸內營養; 危急重癥; 并發癥
Effect Observation of Gastric Residual Volume Monitoring under Bedside Ultrasound Guidance for Critical Patients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CHEN Wei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9,16(06):-162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gastric residual volume monitoring under the bedside ultrasound guidance for critical patients 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Method:A total of 60 critical patients underwent the long-term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8 in our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nteral nutri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bedside ultrasound monitoring gastric remnants,whil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astric juice withdrawal method.The complications,time of reaching the standard of enteral nutrition,total plasma protein,time of adjusting enteral nutrition and compliance rate of enteral nutrition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13.33%,which was lower than 40.00% in control group
(字2=18.187,P=0.000).The time of reaching the standard of enteral nutrition and adjusting enteral nutri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total plasma protein level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complete compliance rate of enteral nutrition treatment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partial compliance rate and non-compliance rate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Medical staff provide bedside ultrasound monitoring of gastric remnants to guide enteral nutrition treatment for critically patients,which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increase the total plasma protein of patients,and shorten the time of enteral nutrition treatment.
【Key words】 Ultrasound; Gastric residual volume; Enteral nutrition; Critical illness; Complica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Hui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Huizhou 516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06.043
危急重癥疾病常見類型包括休克、嚴重創傷、感染、腸道炎性疾病、急性胰腺炎、其他大型手術等患者,病情嚴重情況下可能對患者胃腸黏膜造成刺激,導致消化道功能障礙,其中胃腸動力障礙是主要表現形式。危重癥患者在經歷嚴重疾病或外界創傷后機體多功能處于失衡狀態,失去正常功能,可能存在一個或多個器官功能衰竭現象,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病情嚴重且發展快,多可能合并其他并發癥共同出現,其中以胃腸功能障礙多見。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不斷進步,臨床醫師逐漸重視胃腸功能障礙對危重癥患者病情治療進展中的作用。有研究提出胃腸道功能障礙是多器官功能障礙(MODS)的啟動器官、亦是MODS的靶器官,兩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胃腸功能持續惡化會促進MODS發病,形成惡性循環,但重癥患者早期合并的胃腸功能障礙與機體損害不會直接引起患者死亡;其合并的其他嚴重并發癥是導致死亡的關鍵因素[1]。正常情況下機體胃腸道是一道天然保護屏障,可阻止胃腸道內有害物質進入循環,但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遭到破壞,受到病情影響后患者可能出現胃腸道上皮壞死、通透性增加表現,導致胃腸道內的細菌與毒素進入循環,機體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最終誘發MODS發病,造成嚴重不良后果。而為重癥患者提供早期、及時、準確的胃腸道功能監測可輔助醫師為患者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患者需接受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改善疾病預后[2]。腸道黏膜營養供給主要來源于動脈血供、差腸腔內營養物質,針對重癥患者提供早期腸內營養干預可維持黏膜細胞正常結構、讓腸道正常菌群繼續生長,避免細菌易位,通過營養供給促進消化液分泌,促進腸道蠕動,維持機體正常代謝[3-4]。選擇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重癥患者,分析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指導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重癥患者,均提供長期腸內營養治療。(1)納入標準:無法經口進食患者;均入住EICU。(2)排除標準:排除長期昏迷患者;排除肥胖患者;排除哺乳期婦女;排除糖尿病患者;排除入院前合并胃腸道器質性疾病患者;排除精神異?;颊?排除存在胃腸嚴重脹氣超聲無法顯示胃竇影像者[5]。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研究取得患者本人或家屬同意,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觀察組行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指導下腸內營養治療:患者入院后護士遵醫囑完成患者的各項檢查,包括血常規、血生化、血氣分析、X線片,根據患者營養狀態制定腸內營養計劃,使用床旁B超動態觀察患者胃動力及胃排空情況,每隔4小時檢查1次。如B超顯示胃動力正常、無胃排空障礙,則繼續按照原定計劃的速度進行喂養[6]。如B超檢查結果顯示胃動力較差,胃排空速度減慢,則應相應降低腸內營養速度。如B超檢查連續3次都表明患者胃動力較差、存在排空障礙,則提示機體無法較好耐受腸內營養,及時上報醫師后更換營養支持方式。(2)對照組采用回抽胃液法干預:采用常規50 mL注射器抽吸法判斷患者胃內殘余量,亦按照每隔4小時監測1次的規律,如胃內殘余量<200 mL,則提示可繼續按照原速度喂養;如殘余量>200 mL,則提示需適當降低腸內營養速度,如胃內殘余量>500 mL則應暫時停止喂養。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吸入性肺炎、嗆咳、食物返流、腹瀉等)、腸內營養達標時間、血漿總蛋白、調整腸內營養時間、對腸內營養治療依從率(分為完全依從、部分已從、不依從)。其中腸內營養達標時間:指從開始腸內營養治療起,至達到腸內營養目標的80%止[7];血漿總蛋白正常含量60~80 g/L;調整腸內營養時間:指開始腸內營養后3 d內,護士調整營養支持計劃的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0~80歲,平均(61.5±9.1)歲;原發病:顱腦創傷9例、休克11例、腦血管意外5例、大型手術5例;入院時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狀況(APACHEⅡ)評分(22.5±2.5)分;首次血漿總蛋白平均(55.8±5.2)g/L。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1~82歲,平均為(62.7±9.0)歲;原發?。猴B腦創傷10例、休克10例、腦血管意外6例、大型手術4例;入院時患者APACHEⅡ評分(22.5±2.4)分;首次血漿總蛋白平均(55.3±5.1)g/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3.33%,低于對照組的40.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8.187,P=0.000),見表1。
2.3 兩組腸內營養達標時間、血漿總蛋白、調整腸內營養時間比較 觀察組腸內營養達標時間、調整腸內營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血漿總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對腸內營養治療依從率比較 觀察組對腸內營養治療完全依從率高于對照組,部分依從率、不依從率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本研究對象均為重癥患者,該類患者病情重、合并昏迷、吞咽、咳嗽反射減弱、患者胃排空速度下降,實施腸內營養治療期間易出現胃內液體潴留,可能導致液體返流、誤吸等情況發生,引起嚴重后果[8]。而為重癥行腸內營養治療的患者實時監測患者胃殘余量十分必要[9-11]。腸內營養期間出現胃潴留情況原因是因為胃腸道蠕動速度下降、每次輸注的營養液都有部分殘留在胃內,長時間胃潴留會影響患者腸內營養治療效果,引發其他并發癥出現[12-13]。
超聲檢測法具有無創性特點,檢查后不會影響患者生理狀態,且大部分患者對該檢查方法主觀接受程度均較高,該方法克服了其他方法存在的缺點,有助于對患者腸內營養治療期間完成實時監測指導,可如實客觀地反映出患者胃排空情況,醫師可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優化患者的治療方案,提供更加合理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促進疾病恢復[14-1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3.33%,低于對照組的40.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為重癥患者提供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指導下腸內營養治療,可保證治療科學性,避免喂養量過大現象發生,降低誤吸發生率。超聲技術監測結果可讓醫師隨時判斷患者胃動力情況,給予治療指導意見,超聲監測起始下的患者腸內營養起始幅度較高,可縮短腸內營養達到最大喂養速度的用時,積極預防并發癥,改善患者疾病預后。文章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腸內營養達標時間、調整腸內營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血漿總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腸內營養治療完全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為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注射器抽吸胃液,雖然可及時判斷胃內殘余量,但因患者體位與胃管位置等因素影響,導致無法準確判斷胃內潴留量。而為觀察組患者采用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該方法具有安全性、符合患者生理狀態、且操作方法簡單、具有可重復操作性。通過B超監測結果可實時掌握胃內殘余量,測量結果為醫師診斷、治療、護士調整喂食速度等提供依據。在每次鼻飼前均應檢查胃殘余量,對于胃殘余量超過100 mL情況應及時降低喂養速度,調整喂養量,制定個性化腸內營養計劃,提高患者治療依從率同時可避免增加喂養時間,前瞻性的預防并發癥發生,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指導建議[18]。
但同時超聲監測患者胃腸道功能實施過程中亦可受到一定因素影響,如上腹部存在手術切口的患者在接受超聲檢查過程中會受到切口敷料、腹帶的干擾,影響探頭掃查平面,導致測量結果準確性下降;此外超聲檢查會導致切口壓痛,增加患者主觀痛苦感受;此外部分重癥患者存在腹腔脹氣表現,當腹腔內積氣較多情況下,超聲監測結果可能隨之受到影響,成像結果被氣體干擾影響圖像質量,可能存在顯示不清、無法測量的結果;再者患者呼吸運動頻率可能對連續性觀察胃腸道蠕動與胃竇效果產生影響;同時醫師操作技術亦可對監測結果造成影響,臨床應由經驗豐富的醫師負責操作[19-20]。
綜上所述,隨著影像學技術在臨床的不斷發展,超聲技術在重癥病房中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因超聲檢查具有的無創傷、可移動性、快速得出結果等優勢在重癥疾病檢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應用優勢。護士為重癥患者提供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指導下腸內營養治療,可有效縮短患者腸內營養達標時間、腸內營養治療時間、提高患者血漿總蛋白水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參考文獻
[1]曹嵐,葉向紅,李君,等.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在神經外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雜志,2017,97(9):675-678.
[2]王濯,沈梅芬.監測胃殘余量在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中應用效果的系統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5):406-409.
[3]陳艷,林相彬,陶福正,等.超聲監測胃殘余量在基層醫院ICU中的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18,20(3):530-532.
[4]丁瑜,侯惠如,李英男,等.腸內營養患者胃殘余量監測的研究進展[J].安徽醫藥,2018,22(2):212-215.
[5]趙慶華,皮紅英,周玉虹,等.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期間胃殘余量監測情況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0):2881-2885.
[6]趙慶華,皮紅英,周穎,等.ICU住院患者胃殘余量監測相關情況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6):553-556.
[7]高揚,劉世迎,逄紅,等.顱腦損傷患者腸內營養期間胃殘余量狀況監護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8,34(12):895-899.
[8]劉靜,邵小平.腹內壓聯合胃殘余量監測在ICU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6,23(12):1184-1186.
[9]丁瑜,王剛石,張穎,等.白利度計與超聲測量腸內營養患者胃殘余量的對比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17,56(12):940-942.
[10]趙慶華,皮紅英,周穎,等.超聲檢測與注射器抽吸腸內營養患者胃殘余量比較[J].護理學雜志,2017,32(12):54-55.
[11]王軍.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指導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的應用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18):2518-2519.
[12]鄧巖軍,吳雪梅,謝紅,等.超聲測定胃排空功能指導重癥機械通氣患者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6,15(7):533-536.
[13]潘靈愛,黃曉波,王藝萍.超聲監測胃殘余量在風心病合并惡液質病人術后腸內營養中的應用[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8,25(1):43-45,51.
[14]封秀琴.超聲引導下改良胃內注氣法留置鼻腸管在嚴重創傷患者中的臨床應用[D].杭州:浙江大學,2014.
[15]冷英杰,丁婷,繆羽,等.超聲輔助法置入經鼻空腸營養管在急性重癥胰腺炎中的應用與護理[J].東南國防醫藥,2015,17(5):502-505.
[16]陳衛挺,陳仁輝,陳英姿,等.床旁超聲監測胃殘余量在機械通氣危重患者腸內營養中的應用[J].中國鄉村醫藥,2018,25(5):18-19.
[17]陳英姿,陳仁輝,陳衛挺,等.床旁超聲胃竇運動指數指導ICU機械通氣危重患者腸內營養的應用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2018,20(5):891-892,895.
[18]戴雪榕,吳敏,沈雁波.機械通氣患者使用床旁超聲指導腸內營養的護理研究[J].交通醫學,2017,31(4):396-397,406.
[19]袁媛,馬小靜,柳梅,等.超聲檢查測定胃動力指導心臟手術后機械通氣患兒腸內營養應用的臨床研究[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3,34(6):420-423.
[20]葉瑞忠,范小明,王立剛,等.改良超聲方法在重癥患者留置鼻腸管頭端定位中的初步應用[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6,24(4):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