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蝦
【摘 要】本文從自主閱讀的角度談語文學科素養的養成。自主閱讀既是學生實現語文學科素養的需求,也是語文學科素養的具體實踐,需要教師從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時做好圈點勾畫、自主質疑,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后分享交流、主動探究等幾個方面加以指導,促使學生提升閱讀興趣,發展思維品質、培養學習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語文學科素養。
【關鍵詞】自主閱讀;語文學科素養;教師引導
葉圣陶認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是“自己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己能作文,不待老師改”,他提倡的這種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自主寫作能力的教育思想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規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與當今教育界的熱詞“核心素養”不謀而合。
一、自主閱讀是學生實現語文學科素養的需求
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思維品質、學習習慣)、關鍵能力(讀寫能力、探究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人文素養、文化傳承)。自主閱讀就是學生在連續不斷的閱讀思考中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體現了語文學科素養必備品格中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關鍵能力中的閱讀能力和探究能力。鐘啟泉在《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中提出:“學生的能力素養不是直接由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在情境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培育起來的。”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他們不愿意接受滿堂灌的知識,也不喜歡接受帶著考查性質的提問式教學。相比之下,自主閱讀更符合高中生的實際學習需求。
二、自主閱讀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是語文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進行語言文字實踐,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在自主閱讀過程中,“自主”是重要原則,為了實現自主,教師必須把自主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質疑解讀,自主討論交流。放手讓學生自主解讀,并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問,而是要適當地指導、點撥。不要求老師“纖屑不遺,發揮盡凈”,而是“提綱挈領,期得其得”。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課中授以學生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一)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情緒
古人云:教人而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思想傾向或心理激越。有興趣才有求知的渴望。筆者認為,教師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讓學生把閱讀當成個人充滿激情和歡樂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1.目標激趣
閱讀需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從閱讀的心理理論來看,當我們具有一個明確清晰的閱讀目標,就會激發強烈的閱讀欲望,可以調動我們的視覺、思維和行動,使我們全身心投入閱讀的過程,這就是閱讀的最高境界。目標是自主閱讀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由“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
2.鼓勵激趣
在學生自主解讀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解讀有創見,教師應隨時給予表揚鼓勵,特別是對那些解讀能力較差的同學,只要他們有一點點進步,哪怕是對文本淺層問題理解到位,也應及時鼓勵。有差錯不隨意批評,更不能挖苦諷刺,而應耐心鼓勵,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
3.成就激趣
學生閱讀過程中明白了一定的道理,就會產生進一步閱讀其他相關文章的渴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閱讀動機、閱讀興趣,及時加以引導,使學生自覺高效地閱讀相關文章。例如,學生閱讀《信陵君竊符救趙》時,明白信陵君“好士”而“存魏”,教師就要有意識地由魏公子引出其他三公子,戰國四公子均“好士”,然而目的都不一樣,以此激發學生自主閱讀《馮諼客孟嘗君》《毛遂自薦》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自主質疑
1.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時做好圈點勾畫
古語有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好閱讀時的圈點勾畫。圈點勾畫可以使閱讀人更專注,深思、追索、玩味,并及時留下痕跡,以存永遠,是精讀的一種好方法,特別是對還未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自主研讀還未入門的學生,具有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邊讀邊畫邊思考,眼到口到手到心到,這樣多次反復,多次訓練學生就會逐漸養成自主思考的閱讀習慣,能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格。
2.引導學生用批判與發現的眼光自主閱讀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時進行質疑。在自主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是學生閱讀能力的初步體現,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展開思維,反復琢磨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找出問題,允許學生提出與作品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解疑。《中學語文教學法》提出:設疑問難到釋疑解難是一個深入閱讀、發展思維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理解的問題,思考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文章前后一些看起來不大合理的地方,對作者的寫作提出商榷性的問題,要換角度思考問題,詳加探究。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存疑。學生通過自己思考解決問題,如果不能解決的問題,用閱讀筆記記下來,可以與同學相互探討或請教老師。
(三)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分享交流
自主閱讀后的主動探究、分享交流是學生自我表現的最佳機會,也是提高他們閱讀積極性和培養閱讀興趣的良機,更是檢查學生自主閱讀的最直接的手段。同時,學生會在別人的分享中受到啟發,修正自己原有的錯誤認識,這也是對自己固有理解的反思和再認識。值得提出的是,在分享交流、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導”必不可少,既能鼓勵學生各種求異思維,又能在學生的思維陷入困境時加以點撥,讓學生重新燃起思維的火花。
1.學生自主探究、分享交流,自主建構語文知識與能力
自主閱讀的過程是個體思維的過程,是從淺層理解文本到深層理解文本的過程。而自主閱讀的效果如何,是否能完成知識與能力的建構,需要靠學生在積累的基礎上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展現出來,而不是讓教師把自己的理解展示給學生。因此,自主閱讀后的分享交流很重要。學生讀到書中精彩的地方,應記下來,可與同學對作品的某個地方的文學價值進行評價和討論,以互相啟發,開拓思路,取長補短。討論能充分發揮學生群體思維的作用,實現深層次的自主閱讀、自主建構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目標。
2.教師適當的指導點撥
自主閱讀要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閱讀自由,讓他們獨立思考,獨立鉆研,自由發展。教師要創造自由民主的氛圍,讓學生的個性受到保護,得到發展。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疑難問題,會引起同學間的討論。討論常常會很激烈,有分歧,他們各執一方,互不相讓,有時會誤入歧途,朝錯誤的方向走下去,發生這樣的情況怎么辦?靈丹妙藥就是老師的指導點撥。
指導點撥是自主解讀文本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把握時機,當點則點,當撥則撥,而不能“揠苗助長”。葉圣陶說的“相機誘導”,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就是點撥的技巧。如果學生自主閱讀時到了“憤”“悱”的境地,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說明教師點撥的時機已到,可以加以啟迪,使他們能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自主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生自主討論評價《將進酒》一詩作者的復雜思想情感時,學生有的認為“人生得意須盡歡”的及時行樂是消極思想,有的認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但是讀不出“鐘鼓饌玉不足貴”的對權貴的蔑視,以及作者胸中的“萬古愁”。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聯系李白寫作此文的背景以及狂喝酒的原因,思考作者還有哪些思想情感?學生趕緊了解李白寫《將進酒》的背景,明白詩人是要借酒放歌,發泄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理想不能實現的郁積胸中的塊壘。
贊可夫說過:閱讀課的任務,在于訴諸學生的情緒、感情與激情,使他們會思考,讓他們自己做出結論。自主閱讀就是要促使學生提升閱讀興趣,開動腦筋,積極地思維和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習慣、閱讀能力和探究能力。核心素養是目的,而自主閱讀實踐是語文核心素養養成的重要渠道。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錢威,徐越化.中學語文教學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