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學軍
【摘 要】目前,古詩文誦讀已經成為從上到下的熱潮,但是如何切忌一陣風,切忌一刀切,切忌盲目跟風給學生增加新的負擔?筆者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在班里進行“每周一詩”的嘗試,力圖通過故事引領、興趣指使、與本班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與所學課本知識相聯系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古詩文誦讀;結合;嘗試;“每周一詩”;實踐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專家指出,少年時代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雖然學生當時并不能準確地理解古詩文的含義,但這種背誦會在其記憶的底板上刻上深深的烙印,使其終身受益。
學生在我校我班的教學實踐中,除了教科書中的古詩,我們結合《日有所誦》《小學生必背七十首》等課外古詩詞讀物及我校開發的古詩文校本課程,還有小古文、《論語》等經典,以及《弟子規》《百家姓》等古代啟蒙讀物,在晨誦、課內課外誦讀時間,讓學生浸染在古詩文的世界里。為了更好地體味傳統文化豐富的人文內涵,陶冶學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古詩文誦讀與學習不再千篇一律,不會流于形式,我在所帶班級提煉出“每周一詩”這樣的形式,嘗試通過故事引領、興趣指使、與本班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與所學課本知識相聯系、做簡要或有重點的講解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古詩文學習與誦讀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帶領學生走在古詩文誦讀的實踐中。
在七八年前帶領學生進行《弟子規》《百家姓》連續誦讀積累的基礎上,我在所帶的上一屆班級發起了“每周一詩”的號召,到現在已過四年,“每周一詩”歷經了兩屆學生,我始終堅定地走在古詩文誦讀的路上。以“每周一詩”為依托,讓學生沉浸在古詩文的天地中,讓他們愛上古詩詞,讓古詩詞陪伴他們成長。
在帶上一屆學生時,在初始階段,我曾設計過一組詩,做成了一個系列,學生易于接受。這組詩一共五首,結合當時學校校本課程的開設,被打印出來粘貼在紙板上懸掛在教室墻壁上。它成了學生耳濡目染的內容,整整陪了學生一年。當時我選取了《明日歌》《長歌行(漢樂府)》《望月》《行路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五首詩,明眼人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我的用意。這幾首詩既是流傳已久的名篇,又都含有一定規勸、告誡意味,對學生不僅是語言的積累,更是一種感同身受的教育。寓教于樂,寓教于古詩文的學習中。其中《明日歌》《長歌行》都是勸誡人們珍惜時間、抓住當下的名篇,“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從“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的勸勉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警告,再拓展到“莫等閑,白了少年頭”“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惜時進取之意已躍然紙上。《望岳》是教導學生要樹立遠大的抱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少年時代要奮發,要積極進取。而《行路難》旨在告誡學生進取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要做好一定的思想準備,“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即使困難重重時也不能忘自己的理想,不忘初心,同時還要樂觀,還要有一種“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信心和決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提醒學生在奮斗的路上要注意路邊的風景,不要只注重結果與目的,要珍惜友情與親情,在適當的時候要學會“峰回路轉”,要估計到“高處不勝寒”的困難,要領略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這五首詩寄托著我深深的寓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老師的用意,他們學習并領悟著,并在成長的路上積極實踐著,凝練的古詩也許給予了他們巨大的生命力量。這班孩子還在一次校園活動中表演了這五首詩,尤其是《水調歌頭》,三位女同學拿著團扇翩翩起舞,在王菲《明月幾時有》樂曲的伴奏下,把全校同學帶入了美妙的情境中。事后全班學生學唱《明月幾時有》,它成了上屆我班的保留曲目。
本屆孩子上學期剛剛接手,感覺學生有點呆萌,對古詩文興趣不大,古詩文的積累不足。于是我沉寂了一學期。在本學期(四年級第二學期),我先由兩首包含故事的詩歌《汴河懷古》與《觀家書一封只緣墻事》引領,把學生引入到“每周一詩”的行程中。語文課本園地一“日積月累”中出現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兩句后,我再也按捺不住,準備讓學生挑戰長詩《春江花月夜》,可是馬上有家長指出這是現在高中才學的內容,并有所疑慮。我也有所擔心,不知本屆孩子能不能接受“每周一詩”這種形式。在剛開始介紹《春江花月夜》時,面對這樣的長詩,學生都不覺得自己能背下來,所以我只是想有一定的嘗試,并不準備全班都能背下來,心想能有十多人背下來就不錯了。我先把這首詩的特點講了一下,對它“孤篇壓倒全唐”的地位也進行簡介,把它大概的詩意串講了一下,尤其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很容易讓學生進行遐想——世界上誰是第一個看見月亮的人?月亮是哪一年第一次照到了人類?讓學生產生歷史久遠、生命短暫的哲思。尤其把“搗衣砧”是怎么回事詳細介紹,牢牢捕捉了學生的注意力、興趣點。結果講完的當天中午,已經有一個學生背下來了,第二天,陸續有五六個學生背下來了,一周后,大部分學生已經背下來了。后來不知怎么回事,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可能是古詩韻腳和諧,朗朗上口,也可能是背長詩的成就感,學生特別愛背這首《春江花月夜》,在晨誦中,在課前,一有時間就背。最后,《春江花月夜》已經牢牢地刻在他們的腦海中。那天我抽查,讓18個學生一人兩句,開火車背誦,結果學生們流利地背誦銜接了下來。我驚嘆了!開了個好頭,學生就主動請命了,每周末,他們就有人問我下周背什么,還給我推薦,如《滿江紅》《沁園春·雪》,甚至有學生要背《琵琶行》《長恨歌》,《念奴嬌.赤壁懷古》《陋室銘》都是學生推薦的結果。《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背完杜牧的《赤壁》后自然而然帶出來的,屬于一個系統。而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和張英《觀家書一封只緣墻事》都是由課堂上的知識點引出來的故事詩,包含著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故事和流傳廣泛的六尺巷的故事。“都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美妙的詩篇,動人的故事,讓學生根本不需要背,一想故事詩歌就自然倒出來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講“小喬初嫁了”,講了周郎瀟灑氣派,文武雙全,講了小喬的美麗,好幾個男同學就壞壞地笑。他笑歸他笑,興趣濃厚就好。后來碰到崔戶的《題都城南莊》就有所顧忌,有關喜歡與戀愛的話題,給小學生還是不敢講,可是《日有所誦》四年級里有,學生在早讀時已背過,還是大膽地講了,“去年的一天,有一位青年到郊外游玩,看見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她的臉龐紅艷艷的,像春天剛剛綻放的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我心里想著這首《詩經》中的名句,美妙的感覺從心里升起來了,最后講到女孩子不見了,物是人非,這位青年心中充滿了遺憾和不舍。學生似乎明白了這首詩的意蘊,感受到了一種美麗健康的情感,這首詩的背誦自然不成問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多美的一首詩,終于明白編者為什么把這首詩放到小學的誦讀范圍中,因為它有一種積極健康的情感,能給學生帶來正面的情感教育。
總之,中華古詩文誦的價值已不用贅述,我想:親身下河知深淺。走在古詩文誦讀的實踐中,我的目的是想讓古詩文不再高高在上,一幅圣人面孔,與學生有疏離感;也不想讓學生因為不好理解而知難而退。不想讓學生在廣闊的古詩文天地里不知所措,也不想讓學生在沉重的課業負擔之余又背上低效古詩文誦讀的重擔,我想,一點嘗試,一點突破,都足夠欣慰。“每周一詩”是我與我班學生的古詩文誦讀實踐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的形式會更加完善、更加有效,但我們親近古詩文、熱愛古詩文的決心永遠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