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渝南
摘 要:2017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要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據此,結合目前融合的實際情況與問題,從多個層面分析軍民融合創新的路徑。
關鍵詞:軍民融合;創新;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7.005
0 前言
我國的軍民融合經歷了近30多年的發展,先后經歷了“軍民分離”、“軍轉民”、“軍民結合”、“軍民融合”四個階段。早期的軍民融合由于國防工業的保密性和特殊性呈現出政府調控的特點,隨著市場經濟轉軌的時代來臨,軍民融合向市場調控轉化,軍民融合的縱深發展為國防工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融合的深度和廣度還存在一些問題。
1 發展現狀
目前各省、市、自治區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工作集中在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規、軍民融合載體與重點地區先行先試、軍民融合重點領域發展、設立地方性軍民融合機構和深化軍地戰略合作等方面。從中央到地方都先后出臺了系列辦法和意見,從機構設置,管理體制,人員激勵,市場環境優化等方面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以及制度保障。
在一些軍民融合態勢良好的典型地區,如北京、陜西、四川、貴州等省市,依據地區實際情況,大膽進取,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軍民融合企業孵化、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配套機制建設等方面成果顯著。四川作為科技軍工大省,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取得豐碩成果,多項經驗首批在全國推廣;貴州省工業基礎深厚,堅持協同推進,務實求效,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浙江省結合省域社會經濟發展和軍事斗爭需要,以需求牽引,項目帶動和規劃納入為主要方式,基礎設施軍民融合深化拓展;江蘇省教育資源豐富,善于打組合拳,軍民兩用人才培養溢出效益突出;江西省傳承紅色基因,創新軍隊保障社會化模式,軍隊保障社會化取得良好實效。陜西省依靠軍工和航空航天領域優勢,采用“園區+重大項目+新技術”模式;產業輻射廣;山東青島從偏遠的小漁村成為我國唯一獲批的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開創了獨具一格的“青島模式”。
2 存在問題
軍民融合雖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但背后的瓶頸問題也十分明顯。目前,我國軍民融合的初級階段已經跨越,面臨深度融合的關鍵時期。為進一步融合深化,面臨,必須解決“如何融”,“融什么”等問題。從融合的現狀來看,目前深度融合的障礙依然存在,表現為:融合的總體效率不高,軍民界線分明,技術標準不統一,互動溝通困難,信息不對稱問題較為突出,因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較為嚴重等。
軍民融合整體效益不高:軍民融合成為國家戰略后,全國掀起了軍民融合發展“熱潮”,但是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軍民融合局部地區“高熱”不退,有些地方甚至出現 “為了融合而融合”的局面。 “軍民融合就是一個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裝” 的理念讓融合陷入亂象,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整體效益不高。
軍民融合能力不強:雖然軍民之間存在各種資源,發展的潛力與空間巨大,但是“兩張皮”的局面仍然未被打破,資源在兩大體系間流動不創。“軍轉民”的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民參軍”的數量十分有限,融合不能深入發展。雖然政府出臺了不少軍轉民和民參軍的政策法規,但始終無法落地,無法“接地氣”,這種因為軍民產業在主體、設施、設備、人才等方面的鴻溝,使得資源未能得到統籌利用,軍民資源共享的局面尚未形成。
軍民融合資源整合無力:各地由于信息不對稱,在基礎設施、信息化、人才建設等諸多方面仍存在高度重復,資源重復浪費等現象層出不窮。如一說搞軍民融合園區,各地都一窩蜂上馬,這種同質化現象十分普遍。軍民融合陷入怪圈:本意是實現資源的整合優化配置,結果卻淪為地方各級主體圈錢,圈地的政績工程。再加上知識產權的歸屬和利益分配仍不明確,嚴重影響了相關主體創新的主動性以及資源的共享和整合力度。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來說,軍民的技術研發之間缺少溝通交流和現狀需求的不透明,導致了重復浪費的現象。
未來軍民融合既要解決全面提速的問題,也要不斷地化解矛盾,使得融合順利進行。這既是一個融合全面提速的階段,也是一個矛盾問題不斷凸顯的階段。面對軍民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資源的重復利用、基礎設施重復建設以及軍民之間的需求對接,政府審批權限,人才等體制機制問題,只能通過創新來實現。
3 軍民融合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軍民融合深度要徹底打破軍民“表面融”“內在不容”的局面,必須勇于創新,敢于創新。要蹚過改革的深水區,既要從國家層面加強統籌布局和整體規劃,確保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同時要采取市場手段,使得融合的要素如信息、技術、人才、資本、設施、服務等實現自由流動、順暢轉化。創新的領域要勇于拓展,堅持多領域融合,由經濟、科技、教育等行業向全社會覆蓋,全方位多領域的大融合;融合要考慮經濟性,不能過度依賴調控或者政府的力量,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國防與經濟建設的效益最大化。
3.1 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體系
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的構建必須從制度上加以保障。從國家高度要確保規劃決策的整體性和戰略性。建立適應經濟和國防建設需要的機制,從組織管理,協調溝通,只有共享,政策配套等方面積極配合軍民融合發展的實際需求,要敢于破和立,要敢于開拓新的領域和新的發展空間。針對問題中存在的資源整合無力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通過平臺信息建設和服務平臺搭建,實現資源的統籌協調與調配。政府在進行規劃的編制和制定時,要充分考慮和協調不同地區層級的需求,杜絕重復建設,通過統籌安排創新資源的統籌利用,協同創新。
3.2 創新軍民科技融合
科技軍民融合是全面實現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關鍵,從前面的研究來看,世界各國對于科技創新都是非常注重的。科技創新是其他各領域實現深度融合發展的前提,其基礎性,引領性和先決作用十分明顯。國家要重視對軍事需求研究和軍事科技發展的預測,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信息建設,建立起創意創新方案征求機制。在研究領域,國家要加大對軍民融合項目,包括一些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工程的支持力度,從項目經費,科研獎勵,科技成果轉換等方面鼓勵支持。同時,軍口的科研項目,也可以吸納民口的科研機構或者企業的參與,從源頭開展合作。科技領域的核心問題如利益分配問題,必須通過利益協同機制,使得各國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共擔。解決好利益分配機制問題。
3.3 創新各級研發體系
依托各類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構建研發共享平臺。積極拓展新興領域,在軍民融合的重點領域如太空、海洋、網絡、智能科技等優先通過實驗室建設擴大和提升研發的規模和水平,并能發展成為軍事科技創新軍、軍民融合創新的基地。同時加大對支持民營科技企業創新的力度,支持建立軍民融合的創新創業平臺。在經費,人員,配套等方面實現軍民研發體系互通轉換,資源共享。
3.4 實施軍民協同創新工程
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軍工企業和優勢民口、民營企業在重點領域協同創新。通過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防重點實驗室、國防工業中試基地等研發平臺的搭建,實現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軍民科技創新體系構建。實施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項目,支持高校、企業參與軍民融合重點領域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優化軍民科技資源統籌配置,建立和完善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平臺共享。促進科技成果雙向轉移轉化,探索建立軍民兩用技術降密解密機制。
3.5 加快建設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是軍民融合的載體和晴雨表,具有引導帶動和示范作用。通過示范區建設,能夠積極推動軍民融合的領域和深度發展。加快示范區建設,通過產業鏈條和創新鏈條的集聚效實現資源整合,并能通過經驗和做法的推廣,實現重大需求融合對接、要素資源融合共享。需要注意的是,示范區建設要避免一窩蜂的局面,各地應該結合自身特點,避免資源的重復浪費建設。
3.6 建設軍民融合創新服務平臺
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是保障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保障,加快推動軍民融合的資源配置。在軍民融合重點發展領域,要積極探索軍民科技資源整合的新路子。打造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必須健全利益共享、政策引導的方向,明確技術轉移,技術解密,項目發布,成果轉化,科研激勵, 成果孵化等問題,在產學研對接、技術轉化、成果轉化,數據庫建設等領域落實。
4 結論
目前軍民融合的發展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如何綜合運用深度融合需求的原動力和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驅動力,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同步發展,還需要不斷地探尋摸索。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既要深刻認識目前軍民融合的障礙問題的本質,同時要探索軍民融合發展的路徑,只有通過創新來推動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這種創新,從宏觀層面來說,既需要頂層設計在理念及全局意識上的落實和推動,也需要國家主導和市場運作的和諧統一,借助市場和國家力量合力推動創新融合;從微觀層面來說,要推動軍民融合,必須理順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通過戰略籌劃和各省市層面的落實來確保軍民融合全方位,多角度的推進。當然,軍民融合的創新不是從國家創新體系中割裂開來,而是借助創新,帶動國家創新體系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駱付婷.基于知識轉移的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模式與評價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7.
[2]孫武斌,李正齊.產業融合視角下軍民技術融合問題研究[J].價值工程,2017,36(13):52-55.
[3]徐小奇,林學俊.論軍民融合技術協同創新及其基本要求[J].國防科技,2016,37(3):4-9.
[4]趙淑珍.著力營造創新生態系統 加快形成軍民融合創新體系[J].中國軍轉民,2017,(05):21-24.
[5]姜魯鳴.加快形成軍民融合創新體系[N].解放軍報,2017-03-2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