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妤
摘 要: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發揮著獨特的育人作用。長江師范學院管理學院“力行”志愿者服務團緊密結合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陣戰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 在重慶市涪陵區清溪鎮開展了為期五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同學們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銜接,真正做到全員、全方位、全程育人。
關鍵詞:三下鄉;育人功能;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39
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20多年來,服務農村、基層的各項活動蓬勃開展。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讓廣大青年學生真切感受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實際行動助力脫貧攻堅戰,投身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以青春建功的實際行動,勇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新人。重慶市涪陵區清溪鎮豐收村被列為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當地青壯年多外出務工,村里多為留守兒童和老人。長江師范學院管理學院“力行”志愿者服務團在此次活動中圍繞理論普及宣講、國情社情考察、科技支農幫扶、教育關愛服務等幾個方面深入展開實踐活動,讓同學們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銜接,真正做到全員、全方位、全程育人。
1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幫助大學生強化認識國家大政方針、把握民情以及增進與人民群眾感情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載體,是搭建大學生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橋梁,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成長成才。
1.1 暑期“三下鄉”助力大學生樹立使命戰略意識
所謂大學生使命戰略意識即包括清晰價值觀、夢想、洞察力、判斷力。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到,在青少年這個人生“拔節孕穗期”,一定要給他們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幫助他們系好人生的扣子。這里所說的“真善美”、“扣子”,其實就是價值觀。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社會生活接軌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只有內塑價值觀,才能更好將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聯系起來。聯系社會歷史和當前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當前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和政府最迫切的責任擔當,是人民最真切的現實需求,也是對廣大青年學子的召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實施鄉村振興,都離不開廣大青年的奉獻和力量。將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與扶貧體系乃至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即是一種探索,更是加強引領大學生樹立家國情懷的現實抓手。讓大學生樹立大局觀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將自己的夢想與國家的夢想緊密結合。大學生的未來要和中國夢的實現緊密相連,讓廣大青年的夢想在祖國大地上扎根、生長、開花。
1.2 暑期“三下鄉”提升大學生專業能力
緊密結合管理類學科專業特點,努力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實踐實干精神、實事求是精神,專業精、善管理的高素質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將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鞏固已學知識點,通過實踐促進理論增長。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中,以“三下鄉”實踐活動為出發點,挖掘創新思路、找尋創新視角,在實踐的基礎上孵化打造項目,注重與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等項目結合,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精神。
1.3 暑期“三下鄉”塑造大學生氣質品格
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是當代大學生增長見識、提高素質、深化學習、提升技能的一個良好平臺,同時從長遠來看,暑期“三下鄉”活動也能進一步鍛煉提升大學生的氣質品格,包涵勇敢堅定、正直誠實、堅持剛毅、內在和諧、大愛奉獻。讓學生深入農村,助理鄉村事業發展,使之大學生具有更加堅定的政治信仰、更加積極向上的人生品格,為更加長久的發展增強內生性基礎。
2 “三下鄉”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2.1 注重“點”的建設,忽視“面”的發展
大學生“三下鄉”活動一般以學校或者二級院系為單位組隊或者組團,每個團隊成員數量在10人到30人不等。雖然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的熱情很高,但往往由于經費、管理、精力等因素,無法吸納更多的學生參與,有時也成了學生干部鍛煉集訓營,不能達到使廣大學生受教育的目的。另外,有些組織不注重總結、宣傳、深化和鞏固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的成果,使得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的教育效果只是在暑假里“曇花一現”,而且受眾面很窄。
2.2 宣傳引導不夠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圍繞自己出發,為了豐富自己人生經歷,鍛煉自己,服務群眾。往往忽略將自己的專業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之個人閱歷有限,缺乏宏觀思考及微觀研究的視角和方法,所以不能長期有建設性的助力鄉村振興偉大事業。
2.3 形式內容單一
“三下鄉”社會實踐的確讓大學生實地考察到當地的情況,但是每年實踐項目大致重復,并且是短時間支農活動,沒有深入全面研究,缺乏專業老師的指導,科研水平及成果轉換率不高,未能最大程度發揮作用。沒有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和能動性,組織策劃人員較少,大多數同學都是參與其中,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
3 針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措施
3.1 建立健全組織機構,規范管理機制,把“三下鄉”變為“常下鄉”
用好已有社會實踐基地,從地方建設長遠發展的現實需求和大學生與村民鄉民的感情基礎,建立固定、定點的實踐基地,長期對接,力爭從“扎根一個,建設一個”為出發點,實現服務與調研相互促進與發展。長江師范學院管理學院“力行”志愿者服務團在2018年已經在涪陵區清溪鎮豐收村開展了一次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這次再次重返豐收村,精心組織安排,以科教支農幫扶為主題,在老師的指導及志愿者的充分準備下,分為教育幫扶隊、宣講隊、文藝隊、新聞隊、后勤隊六支專業隊伍分別開展活動。傳遞時代新思想,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信心,鑄造鄉村振興之魂。深入實地關注民情,建立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數據庫,摸清每家家庭情況,關注貧困狀況;為了豐富留守兒童暑期生活,隊伍成員們參與到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課業輔導、素質拓展、自護知識、感恩教育等活動,通過教授普通話、畫臉譜來傳授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做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將趣味性與藝術性教學相融合,精心組織編排文藝節目,進行文藝演出;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產業發展,對當地葡萄產業進行實地調研,結合專業知識對產品營銷、物流運輸等調查訪問,推動產業興旺;落實綠色生態理念,抓好生態文明建設,通過理論知識宣講、社會調查研究等活動,圍繞垃圾分類、環境污染等內容帶動鄉風文明,美化生態環境,筑牢生態屏障。深度挖掘當地傳統家風文化,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將設水平。與當地政府通力合作,與基層干部深入交談,加強長效合作,保障暑期“三下鄉”活動持續健康發展。此次活動得到政府高度重視,當地企業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人民的一致認可。持續擴大“力行”志愿者服務團的影響范圍,進一步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引領功能。
3.2 參與主體多元化,帶隊老師專業化,加強培訓指導,提高實踐能力
在前期團隊成員招募中,利用黨員大會、團學干部例會、班會團會進行動員,此次服務團成員分別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少成員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有較為豐富的志愿服務經驗。前期,加強教師專業指導,給予活動主體、調研選題、開展形式等方面進行指導,助推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志愿服務、學科競賽、就業創業等相結合,助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持續開展。活動開展過程中,聘請當地的基層干部進行共同指導,并進行校友專題訪問,確保活動的有效開展。在“三下鄉”過程中,通過觀察調研、分析歸納、總結提升,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科專業知識融合,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幫助將調研成果科研化。
3.3 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
“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要適應新形勢,不斷創新豐富。在常規支教活動中,安排了臉譜教學、趣味運動會、防震救災演練、朗誦比賽等特色活動,給小朋友們建立成長檔案、表現記錄表,采用“理論+實踐”、“一對一”“一對多”的教學方式,讓每位小朋友都得到充分的關注,搭建展示的平臺。在普通話教學中,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結合;在建國70周年的社會背景下,通過軍事教育和觀看愛國電影,增強“四個自信”;通過戶外視頻播放傳達習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在調研過程中,調研隊伍圍繞當地經濟發展、環境衛生、鄉村振興等問題進行走訪調研,積極開展基礎情況摸查,依托自身的專業知識為當地發展建言獻策,如旅游管理專業同學考察當地特色以及旅游資源的基礎上,為當地設計特色旅游產業規劃路線,打造鄉村特色旅游,實現“一鄉一品”;市場營銷專業進行品牌營銷、線上推廣等實地設計運用,實現“農業+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專業了解村民網購情況,物流模式,幫助設計更為合理的物流運輸系統;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同學深入基層,通過問卷調查、走訪村民、實地座談等方法調研基層社會現狀。根據當地特色我們將一二三產業進一步融合,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實現農民增收,提升生活質量。
3.4 廣泛宣傳,增強“三下鄉”宣傳教育功能
強化宣傳隊伍建設,通過線上線下推進成果展示。為使“三下鄉”社會實踐成果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加強實踐地、校方的宣傳。要及時組織本院學生、實踐團隊、班團支部進行總結和交流社會實踐經歷,展示個人風采,共享實踐成果,推選三下鄉先進集體及個人。通過表彰先進集體及個人,將典范成果以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形式上組織編寫《2019年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成果集》并召開表彰大會,激發更多的學生投身到這項活動中來。同時,創造多條渠道促進調研成果轉化,配合學校挖掘有潛力的項目并提供進一步支持,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示范價值、學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高水平學生實踐成果,讓有價值的實踐成果回饋社會,服務社會。
4 結語
“三下鄉”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平臺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用知行合一的精神去發現并解決社會問題,著力培養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應不斷探索新的渠道和方法,有組織、有計劃地讓大學生更好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聚焦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優先任務,弘揚共筑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
參考文獻
[1]張晉龍.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論述的理論意蘊[J].理論研究,2019,(03):25-31.
[2]弋甸園.關于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探索與思考——以西安外國語大學蒲公英社會實踐服務團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7,(19):452.
[3]張立娜,萬冰艷.探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人才資源開發,2015,(20):240.
[4]2019年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啟動.登錄自中國青年網,2019-6-6.
[5]廖悅.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現狀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