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麗梅 李瑞


摘 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基礎產業,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產業。近年來,因自然、市場等多重風險,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且自然風險對農業生產的損害更是難以預測。因外部環境、農戶個體等諸多影響,我國農業保險有效需求不足,參保率低。鑒于此,以天津市薊州區部分農戶為調查對象,基于風險偏好等視角,通過問卷及走訪調研探討影響農戶參保行為的因素,試圖為完善我國保險體系、提高農戶參保率提供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農業保險;風險偏好;參保意愿;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72
1 引言
資料顯示,天津市近10年間農作物種植面積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農作物產量增長極為緩慢,以玉米和小麥為代表的主要作物常量下降尤為明顯;但樹木種植量及產量卻增長較快。農作物受災成災面積在時間上呈現極大的不確定性。
農業保險屬于財產保險的一個大類,指保險人對從事農業生產的個體,在其生產中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損害時,進行經濟賠付。農業保險須符合農業生產的特點,保障農業生產者災后得以及時恢復生產能力,使農業生產持續發展。
調研發現,薊州區農作物種植以小麥和玉米為主,但近幾年來其種植面積也呈下降趨勢,農作物產量增長較為緩慢。農戶參保意愿及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普遍較低,究其原因:其一因當地開辦許多小型服裝廠,大部分農戶從事服裝生產,每戶務農人數不到3人;其二因土地承包,大部分農戶家庭耕種面積不足3畝,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較小約為0-25%。其三被承包的土地基本用來種植經濟作物樹種,而農戶個人家庭主要種植作物為小麥和玉米??梢?,耕種面積、種類、務農人數的差異性等與農戶的參保意愿及行為有著密切的關聯。
2 問卷基本信息梳理
2.1 農戶基本信息
調研對象全部為薊州區當地農戶,大部分為中老年群體,其中35~60歲占比為37.7%,60歲以上占比為40.2%,受教育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農戶極少,占比4.1%,而小學及以下人數較多,占比49.2%。農戶知識水平偏低。
2.2 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調查
(1)基于政府視角,調研過程中農戶被問到對于政府的農業保險補貼額度是否滿意時,超過63%的農戶表示一般,絕大多數農戶覺得政府的補貼并不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其損失,因此呈現一種消極避險的態度,若將補貼額度提高到農戶滿意的水平時,近八成農戶愿意參保,可見農業保險補貼額度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戶參保行為。
(2)基于保險公司視角,通過對農戶關于保險公司賠損滿意度的調查,絕大部分的農戶認為保險公司的賠損較低,并且不能有效保障其經濟損失,此外,農戶普遍認為部分公司并沒有進行實際賠付,這也極大降低了其對于農業保險的信心而不愿購買農業保險。
(3)基于個體認知視角,對農業保險及參保需求處于零認知的人數占69.1%,其中僅19.3%的農戶有參保意愿,而對其有些許了解的農戶中愿意參保的比重為57.4%,可見個體認知水平對其參保意愿有極大的影響。
(4)基于風險偏好視角,農戶參保行為與其所屬風險偏好類型有較為密切的關聯。我們通過“假設現在有一項農業生產新技術,您對其的態度是:有新技術,馬上采用;看看效果稍后采用;其他人采用我再采用”這一問題,測度農戶的風險偏好類型并將其劃分為風險喜好型、風險中立性、風險厭惡型,占比分別為29.97%、33.33%、36.7%,且這三種類型的人中愿意購買農業保險占比分別為40%、55.56%、72.73%。
3 影響因素分析
3.1 內部因素分析
(1)農戶認知對參保行為的影響。
數據顯示,近七成的農戶對于農業保險不甚了解,而在這部分農戶中愿意購買的比例僅占19.9%,究其原因,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受訪對象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絕大多數農戶受教育程度僅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有限的知識使得其對于農業保險呈現出低認知的狀態,此外相當一部分農戶表示自家生產規模不是很大,發生災害時造成的損失也較小,因此無需購買農業保險;認知程度相對較高,則呈現偏高的參保率。農戶認知與其決策行為存在一定的正向關系。
(2)風險偏好對參保行為的影響。
風險偏好即個體面對某種不確定性表現出的傾向性與心理狀態,偏好不同,在進行風險決策時個人的關注點便有所不同,繼而影響其行為。通過查閱國內外已有文獻以及實地調研,根據主體不同的風險態度,我們將其劃分為風險愛好型、風險中立型、風險規避型,分析發現在愿意參與農業保險的樣本中,風險規避型所占比例最高,即風險規避型農戶更愿意購買農業保險,因為風險厭惡型農戶會因注重自己的成本安全,盡可能降低并分散風險。而風險愛好型的農戶則呈現出消極參保的狀態,參保率極低,此類農戶認為風險災害的發生是一種概率極低的事件,存在僥幸心理,認為無需購買農業保險。因此農戶的決策行為與風險偏好的差異性存在緊密的內在關系。
3.2 從外部因素分析
(1)政府補貼對參保行為的影響。
資料顯示,天津市農業保險保費負擔比例構成為:市財政補貼負擔60%,區縣財政補貼負擔20%,投保農戶、龍頭企業等負擔20%。雖各級財政的補貼力度較大,但由于農業險種的日趨多樣化導致分擔到單個險種上的補貼額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農戶的參保行為。其次,因市場信息不對稱,政府是否落實了農業保險的宣傳和普及,農戶是否了解保險政策等,這也對農戶參保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保險公司賠付額度對參保行為的影響。
保險公司在農業保險方面參與度、宣傳度較低,且在各種災害給農戶造成損失時無法給予有效的保障;同時,商業保險公司以盈利為目的,但對于我國農業保險來說,其主要承保自然風險,一旦發生大的自然災害,無疑將增加保險公司的賠付率,因此很多保險公司不愿在農業保險經營方面投入較多精力,因而對農戶參保產生了消極的外在影響。
4 提高農戶參保率的政策建議
4.1 落實和強化補貼機制,實行激勵機制
Wright和Hewitt(1990)研究認為,農業保險是準公共產品,當政府補貼提高時,原本不會購買農業保險的農戶會得到激勵,這些潛在的農業保險需求者就轉變為實際需求者,因此政府補助是提高農戶參保率的有效途徑。所以政府應該積極細化和落實補貼機制,加強對其的監督和管理。另外,政府可對村干部實行一定的激勵機制,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使其發揮帶頭作用,如可定期舉辦農業保險大講堂、觀賞農業保險相關影視,以此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戶的參保意愿。
4.2 險種多樣化,服務經營多元化
大力引進保險領域專業人才,規范保險業務管理流程,提高保險工作者的專業技能和執業能力,因地制宜組建農業保險智能團,為農戶及時有效的提供農業保險信息,并且不斷創新險種,提高農戶的可選擇性。其次公開透明賠付政策及賠付額度,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落實賠付制度。最后加強政銀保三方之間的合作,由政府、銀行承擔一部分賠付金額,也能夠減輕保險公司的擔保壓力,提升保險公司的積極性,有助于增強農戶的購買意愿。
4.3 加強農業保險普及力度,提高農戶認知水平
文化水平低、保險普及范圍小等導致農戶在決策時因缺乏深入了解而顯得很迷茫。一方面政府和保險公司應采取易于農戶理解的方式來宣傳保險,加大農業保險的普及度使廣大農戶知曉并熟悉其詳細事項,進而認識到農業保險的實惠性,提高參保意愿。另一方面,創新教育形式,通過開展有關農業保險的知識講座,加強農戶對其作用的理解,況且蝴蝶效應在農村極為盛行,通過此方法也可較為迅速的傳播農業保險的相關知識,提高農戶參保率。
4.4 細化偏好類型,加強專業引導
雖然災害發生是低概率的事件,但其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一旦成災農民經濟將損失慘重。針對風險愛好型農戶,我們要引導其進一步轉變觀念,使其認識到購買農業保險的必要性。對于風險規避型和中立型農戶,應當積極維持其對于農業保險的信心,同時也應當豐富險種類別,實現擴大優惠力度與完善農險機制的雙重效用,從政策和精神上推動農戶積極參保。
參考文獻
[1]閆培林.從自然災害看種植業農業保險的重要性[J].農家參謀,2017,(16):211+241.
[2]牟彩銀.農業保險補貼效應:一篇國外文獻綜述[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29):144-145.
[3]王澤東.天津市農業保險發展問題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7.
[4]汪淑敏,羅浩云,簡珂.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淺析[J].當代經濟,2018,(10):41-43.
[5]李亞力.農戶政策性農業保險需求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6]杜鵬.農戶農業保險需求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五縣市342戶農戶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11,32(11):78-8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