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崢嶸 魯謹


【摘?要】 目的:觀察盆腔肌肉訓練與心理護理聯合應用于宮頸癌根治術后對患者尿潴留改善的效果。方法:將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2例宮頸癌根治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n=41)和對照組(n=41)。術后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盆腔肌肉訓練與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留置導尿時間、殘余尿量、尿潴留發生率和術后2周的膀胱功能分級。結果:研究組留置導尿時間、殘余尿量和尿潴留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研究組膀胱功能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盆腔肌肉訓練與心理護理聯合能夠有效降低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尿潴留發生率,改善臨床癥狀。
【關鍵詞】
宮頸癌根治術;心理護理;盆腔肌肉訓練;尿潴留
宮頸癌為婦科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我國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中占據首位[1]。目前,宮頸癌根治術為臨床宮頸癌治療的首選方式,但由于手術切除范圍大且周圍組織處于游離狀態,易對膀胱肌肉、神經、血管、支撐韌帶等造成傷害,引起程度不等的膀胱功能障礙,從而引發尿潴留。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的患者更易加重尿潴留[2]。尿潴留的發生易影響患者手術效果,增加患者住院時間,降低其生活質量。本研究旨在將盆腔肌肉訓練與心理護理聯合應用于宮頸癌根治術后并觀察患者尿潴留改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2例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n=41)和對照組(n=41)。研究組年齡32~61歲,平均年齡(44.05±6.37)歲;宮頸癌分期Ⅰb期22例,Ⅱa期14例,Ⅱb期5例。對照組年齡33~63歲,平均年齡(44.57±6.59)歲;宮頸癌分期Ⅰb期20例,Ⅱa期15例,Ⅱb期6例。兩組年齡、宮頸癌分期、病理分型等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1)經宮頸活組織病理檢查確診為宮頸癌且行宮頸癌根治術手術。2)術后表現為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暢,膀胱內殘余尿量超過100mL。
排除標準:1)合并心、腎等臟器,血液、免疫等系統重大疾病或其它惡性腫瘤、癌癥者。2)患有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者。3)治療及護理依從性差或拒絕治療者。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均留置導尿管。對照組:予常規護理。1)密切觀察患者病情,保持導尿管通暢,無扭曲、折疊或脫落,記錄尿液的色、量及性質。2)每日使用碘伏進行會陰護理及溫水清洗,保持外陰清潔,對疑似泌尿系統感染者遵醫囑予膀胱沖洗。3)指導患者多飲水,條件允許下及早下床活動,去除導尿管后予熱敷或按摩腹部膀胱區、聽水流聲等方式刺激患者誘導排尿。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盆腔肌肉訓練聯合心理護理,具體如下:
1.2.1?盆腔肌肉訓練?分別于術前2d及術后第3d進行訓練,術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漸延長訓練時間。1)腹式呼吸和肛縮運動:深吸氣的同時依次收縮肛門、陰道及尿道,持續3~5s后呼氣逐漸放松腹部,同時放松肛門和陰道肌肉。每日早、晚訓練2次,每次持續5~10min。2)腹肌功能訓練:單腿抬起維持5s后放下并抬起另一只腿維持5s(抬腿騎車運動),每日早、中、晚訓練3次每次持續5~10min。
1.2.2?心理護理?1)解釋宮頸癌根治術與尿潴留發生的相關性及盆腔肌肉訓練對尿潴留預防的重要性。2)密切關注患者情緒,鼓勵、引導患者表達負面情緒,糾正患者認知及心理誤區,重建合理正確的思維及生活方式。3)促進患者間相互交流、支持及家屬的社會支持。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留置導尿時間、殘余尿量和尿潴留發生率。
2)于術后2周,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膀胱功能分級。評定標準[3]:Ⅰ級:膀胱功能基本恢復,殘余尿量低于50mL;Ⅱ級:膀胱功能明顯好轉,殘余尿量為50~100mL;Ⅲ級:膀胱功能未恢復或恢復差,殘余尿量高于100mL,拔除導尿管后仍無法自行排尿。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SPSS 17.0進行統計學分析。留置導尿時間、殘余尿量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尿潴留發生率、膀胱功能分級等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秩和χ2檢驗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指標
研究組患者留置導尿時間、殘余尿量和尿潴留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膀胱功能分級
護理2周后,研究組膀胱功能分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尿潴留為宮頸癌根治術后常見并發癥,一旦發生會對患者造成身體、精神及經濟上的巨大壓力。相關研究發現,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發生率約8%~80%[4]。如果積極進行盆腔肌肉訓練,約64%尿潴留患者能夠得到恢復,如果不采取任何康復措施,約80%尿潴留患者膀胱肌肉將發生萎縮[2]。因此,除術中規范手術操作避免不必要的神經或肌肉受損之外,指導患者術前術后進行盆腔肌肉訓練,同時配合心理護理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留置導尿時間、殘余尿量和尿潴留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膀胱功能分級優于對照組。提示,盆腔肌肉訓練與心理護理聯合應用于宮頸癌根治術后有利于改善患者尿潴留。經分析可能是因為,排尿過程在神經功能系統控制下由膀胱、陰道、盆底、會陰和腹部肌肉相互協調完成[5],肛縮運動能夠有效阻止膀胱萎縮,增強肛門、陰道及尿道收縮力,恢復尿道括約肌功能;腹肌功能訓練能夠通過增強腹直肌力量增加膀胱外壓,達到按摩膀胱的作用;腹式呼吸能夠松弛肌肉,緩解焦慮,配合對患者的認知干預及健康宣教,減少患者因長時間留置導尿管或排尿不暢產生的緊張心理和負面情緒,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
綜上所述,盆腔肌肉訓練與心理護理聯合能夠有效降低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尿潴留發生率,改善臨床癥狀。
參考文獻
[1] 林銀翠,郭智勇,羅艷,等.不同護理方法對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療效的比較[J].廣東醫學,2014,35(14):2302-2303.
[2] 葉萍,王雪,王玉霞,等.盆底肌群訓練對宮頸癌術后尿潴留干預的效果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11):1864-1865,1906.
[3] 王光遠,聶婉翎.盆腔肌肉訓練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對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尿潴留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49(08):941-943.
[4] 李曉丹,王建六.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的預防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7,31(02):150-152.
[5] 劉玲珍,楊麗君,藺大明.盆底功能訓練對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4,40(16):1968-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