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



【摘?要】 目的:探討和分析護理干預對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艾炙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的影響。方法:此次抽選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醫治的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100例)做研究,隨機分為甲組(50例)、乙組(50例)。患者均常規治療+中藥穴位貼敷+艾灸,乙組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甲組加綜合護理措施,比較兩組的胃痛緩解時間、疼痛評分、療效、不良反應。結果:甲組的胃痛緩解時間(4.71±1.11)h短于乙組(9.62±2.22)h,差異顯著(t=13.988,P=0.000)。甲組的疼痛評分(2.01±1.01)分小于乙組(4.52±1.22)分,差異顯著(t=11.206,P=0.000)。甲組治療的總有效率(94.0%)高于乙組(74.0%),差異顯著(χ2=7.441,P=0.006)。甲組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4.0%)低于乙組(18.0%),差異顯著(χ2=5.005,P=0.025)。結論:在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的常規治療+中藥穴位貼敷+艾炙治療中,綜合護理可快速緩解胃痛,有效降低胃痛程度,提高治療效果,并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
【關鍵詞】
脾胃虛寒型;胃痛;中藥穴位貼敷;艾炙;護理措施
胃痛屬于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臨床特征主要是腹胃脘部近心窩疼痛,患者常伴惡心嘔吐、反酸以及食欲不振等上消化道癥狀[1]。脾胃虛寒型的胃痛是胃痛一種中醫分型,其病機是脾胃陽虛以及寒自內生等,患者典型癥狀是泛吐清水、畏寒肢冷、神倦乏力、舌質淡等,患者治療以溫中健脾以及和胃止痛等為主[2]。為探討和分析在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中中藥穴位貼敷+艾炙治療的療效和護理措施,此次抽選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醫治的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100例)做研究,具體研究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抽選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醫治的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100例)做研究,隨機分為甲組(50例)、乙組(50例)。甲組中男性是11例,女性是39例;其年齡在23~69歲,平均為(46.20±5.30)歲;患者病程在16~82d,平均為(44.12±3.58)d。乙組中男性是9例,女性是41例;其年齡在24~68歲,平均為(46.11±5.25)歲;患者病程在15~84d,平均為(44.17±3.65)d。兩組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比較。
1.2?方法
患者均常規治療+中藥穴位貼敷+艾灸: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抗幽門螺旋桿菌等西醫治療,每次口服20mg的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國產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560,太極集團重慶涪陵制藥廠有限公司,20mg/以奧美拉唑計),每天1次;每次口服100mg的膠體果膠鉍膠囊(國產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3278,福建省泉州羅裳山制藥廠,50mg/以鉍計),每天4次;每次口服400mg的甲硝唑片(國產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3021600,湖南湘藥制藥有限公司,0.2g),每天3次。中藥組方是5g的白芥子、6g的肉桂、6g的丁香、6g的細辛、10g的元胡索、3g的附子,研成粉末,通過生姜汁調成膏狀。在醫用紗布上均勻地涂抹中藥膏,制成1cm3的止痛貼,選關元穴、中脘穴、大椎穴、雙側的足三里穴、雙側的脾俞穴、雙側的胃俞穴,在穴位上貼敷止痛貼,2h后取下,每天1次;把生姜切成片,并放于雙側的天樞穴、氣海穴以及中脘穴上,把艾絨捏成2.5cm高、直徑2cm的錐形艾柱。艾柱隔姜片對選擇的諸穴進行艾灸。患者每次灸5壯,根據耐受來調整時間,在感到灼熱時艾灸停止,每天1次。兩組均持續治療10d。
乙組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甲組加綜合護理措施:中藥穴位貼敷+艾灸治療中,對患者反應進行嚴密觀察,敏感性皮膚者貼敷的時間通常是2~4h,穴位貼敷前可涂適量的皮炎霜,防止皮膚灼傷。對于貼敷藥物來說,要即做即貼,從而保證藥效;不要選太多的穴位,避免長期刺激而出現不良反應,治療中需觀察患者胃痛程度和精神狀態,從而分析癥狀是否改善以及改善程度;在患者艾灸中,要遵循先胸背后腹部、先上后下等原則,隨時詢問患者是否存在灼痛感,按患者耐受來調整距離,防止燒傷皮膚;在患者治療中需嚴密觀察局部皮膚紅腫、發癢等與否,一旦出現要及時采取對應處理措施,暫停貼敷和艾灸;給予患者合理的飲食指導,不要食生冷、海鮮以及牛肉等食物,進食溫補、健脾等食物,適當參加散步、慢跑、太極等有氧活動,注意采取保暖措施,避免著涼。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的胃痛緩解時間、不良反應(皮膚過敏、口干、皮膚燙傷)。
1.4?評價標準
VAS(視覺模擬評分量表)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程度同分數成正比[3]。無效:VAS評分降低不足30%;有效:VAS評分降低在31%~80%;治愈:VAS評分降低超過80%[4]。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由(±s)表示胃痛緩解時間、疼痛評分,行t檢驗,由%表示療效、不良反應,行χ2檢驗,當P<0.05,就意味著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胃痛緩解時間
甲組的胃痛緩解時間短于乙組,差異顯著(t=13.988,P=0.000)。見表1。
2.2?比較疼痛評分
甲組的疼痛評分小于乙組,差異顯著(t=11.206,P=0.000)。詳見表2。
2.3?比較療效
甲組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乙組,差異顯著(χ2=7.441,P=0.006)。詳見表3。
2.4?比較不良反應
甲組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低于乙組,差異顯著(χ2=5.005,P=0.025)。詳見表4。
3?討論
胃痛屬于常見的內科疾病,在中醫中認為,胃痛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飲食傷胃、寒邪客胃、脾胃虛弱以及肝氣犯胃等[5]。根據胃痛的發病機制可分成虛證胃痛以及實證胃痛,其中實證胃痛者是由于氣機阻滯而痛;而虛證胃痛者是由于胃腑失養而痛[6]。在中醫胃痛理論中,脾胃虛寒型胃痛屬于主要的一個分支,其典型癥狀是空腹為甚、胃痛綿綿、泛吐清水、神倦乏力、食欲不振,其病機是脾胃陽虛以及寒自內生等。胃主要是納腐熟谷物,當寒邪人侵時就會致使氣機阻滯,導致胃氣不和,最終出現疼痛。
本次研究是給予甲組患者常規西醫治療+中藥穴位貼敷+艾炙治療,在中藥穴位貼敷中,選關元穴、中脘穴、大椎穴、足三里穴、脾俞穴以及胃俞穴等穴位,大椎穴是手足三陽和督脈之會,在此穴進行中藥貼敷可益氣壯陽;關元穴經中藥貼敷可培元固本;足三里穴經中藥貼敷可補中益氣以及調理脾胃;脾俞穴、胃俞穴以及中脘穴經中藥貼敷可疏通經絡以及調節臟腑陰陽平衡[7]。在穴位上直接貼敷重要,對于穴位可產生直接刺激,局部藥物濃度比較高,并促使該部的氣血運行,從而治療、緩解胃痛[8]。本次選天樞穴、氣海穴以及中脘穴進行艾灸,其中天樞穴屬于大腸募穴,艾灸該穴位可健脾和胃;中脘穴屬于胃經募穴,艾灸該穴可通胃腸氣血以及溫胃散寒;艾灸氣海穴可益氣助陽[9]。艾灸上述穴位可調節氣血、溫經散寒、提高皮膚代謝能力、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以及降低神經系統興奮性,最終緩解胃痛[10]。
在患者的治療中,要密切觀察期反應,并且通過涂適量的皮炎霜和控制治療時間,避免對皮膚造成灼傷。貼敷藥物要即做即貼,避免藥物失效;盡量精簡穴位,防止過多穴位長期刺激導致不良反應出現,還應密切觀察其胃痛程度以及精神狀態,如果療效不確切,就需對治療方法進行調整;還要隨時詢問患者是否有灼痛感,從而調整艾灸距離,防止對皮膚造成燒傷,完成艾灸后開窗,保證空氣良好;觀察皮膚情況,確保可及時發現異常并處理,從而及時止損;有效飲食指導可避免不當食物對治療產生影響;適當有氧運動可提高機體抵抗力,利于病情恢復。
總之,在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的常規治療+中藥穴位貼敷+艾炙治療中,綜合護理可快速緩解胃痛,有效降低胃痛程度,提高治療效果,并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楊強.中醫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觀察[J].養生保健指南,2018,25(41):67.
[2] 楊炳權.中醫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20):102,104.
[3] 楊帆.中醫辨證施護對脾胃虛寒型胃痛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9):220.
[4] 陳團友,楊冰,龍雅潔.中藥外敷配合護理干預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4):122-124.
[5] 朱竹蘭.中藥穴位貼敷配合艾炙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療效及護理干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02(01):26,28.
[6] 周卉婷.中藥穴位貼敷配合艾炙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護理[J].醫學信息,2015,28(46):172-173.
[7] 王明明,魏寶強,蔡圣朝, 等.通脈溫陽灸結合穴位敷貼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41例[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1(01):56-58,69.
[8] 鄒正云,段會苓.溫針灸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效果觀察及護理探究[J].雙足與保健,2018,27(22):7-8.
[9] 吳南芳.吳茱萸湯加減配合穴位艾灸方法應用于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 的效果分析[J].心理醫生,2018,24(35):124.
[10]王娟.中藥穴位貼敷和艾灸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20):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