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偏 袁燕 芮愛菊


【摘?要】 目的:探究腫瘤病房臨終癌癥患者輔以安寧療護的應用價值。方法:本次研究選擇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本院腫瘤病房收治52例臨終癌癥患者,以奇偶數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輔以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輔以安寧療護干預,比較患者滿意度及醫療糾紛發生率,統計護理前后患者心理狀態及睡眠質量差異。結果: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醫療糾紛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觀察組患者SAS評分(24.37±1.05)、SDS評分(25.03±0.94)低于對照組,睡眠質量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對癌癥患者臨終輔以安寧療護干預可改善患者心態,提高睡眠質量,降低醫患糾紛發生率。
【關鍵詞】
安寧療護;腫瘤病房;癌癥患者;護理效果
癌癥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經調查顯示,我國近幾年癌癥患者逐年增多。一般晚期癌癥患者很難治愈,5年存活率低于30%,一旦癌癥晚期患者預后效果差,則必然進入臨終期[1]。安寧療護是最近幾年新興的護理干預措施,其通過疼痛護理等減輕患者病狀,安撫患者及家屬情緒,深受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的認可。本文分析安寧療護的應用價值,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本院腫瘤病房收治52例臨終癌癥患者,以奇偶數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總計患者2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患者最小年齡35歲,最大年齡90歲,平均年齡(53.2±2.1)歲;患病類型包括:胃癌患者3例,肺癌患者6例,肝癌患者4例,大腸癌患者8例,食管癌患者5例。觀察組總計患者2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患者最小年齡34歲,最大年齡89歲,平均年齡(53.3±2.2)歲;患病類型包括:胃癌患者4例,肺癌患者5例,肝癌患者5例,大腸癌患者7例,食管癌患者5例。以統計軟件分析患者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對比分析。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許可。
1.2?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全體患者均判定為晚期癌癥疾病,經影像學檢查發現有轉移情況;2)全體患者預計存活時間均低于3個月;3)患者或家屬均知曉此次研究內容,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排除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2)排除身體狀況過差,無法配合評測的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輔以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內容有:體征指標監測、飲食干預等。
觀察組患者輔以安寧療護干預,包括內容有:1)疼痛干預。晚期癌癥患者多因疾病影響痛楚較強,影響舒適度,因而,護理者需輔以疼痛護理干預,根據患者疼痛表現合理選擇鎮痛藥物,實時查看患者用藥反應,同時以播放音樂等方式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緩解痛楚。指導患者以深呼吸、握拳等方式減緩痛楚。2)環境干預。為患者營造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保持房間整潔,可于病房內放置掛畫或鮮花等,依據患者需求安排其喜歡的護理者為其提供服務。3)皮膚干預。癌癥患者普遍較瘦弱,長時間臥床使局部皮膚因受壓變薄,易出現壓瘡等情況。因而,護理者需定時幫助患者擦拭身體,每間隔一段時間幫助患者翻身,對壓迫部位進行按摩[2]。注意翻身動作應盡量輕柔,按摩力度以患者不產生不適感為宜。4)心理干預。癌癥患者臨終階段因受病痛的折磨,加之對死亡的恐懼,更渴望感受親情的溫暖。護理者應盡量滿足患者合理要求,安排家屬探視時間,為其提供便于探視的場所,同時告知家屬可將患者較喜愛的物品放在患者床頭,多同患者進行交流,使患者感受親人的關注,獲得滿足感與認可感,保持身心愉悅,從而延長生存時間。5)尊重患者個人意愿。護理者應尊重患者及家屬的意愿,使患者可以寧靜、平和、安詳地離開,對患者進行死亡教育,幫助其直面死亡,減輕患者不良情緒[3]。6)患者家屬安撫。癌癥并不僅是個人疾病,同時也對家庭造成嚴重影響,同患者較親近的人,如伴侶、子女等,所承擔的苦痛較患者更重。在患者無法承受苦痛時,家屬需提供精神支持,護理者需同家屬多次溝通,另其對疾病有正確認知,并做好心理準備,積極配合護理者完成對患者的臨終關懷。為患者家屬提供休息場所,且在不違反醫院規定基礎上適當為家屬提供一定便利,進而使患者可以善終,使親屬可以欣慰。
1.4?觀察指標
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患者滿意程度,總計100分,分值超過80分表示很滿意,分值超過60分低于80分表示一般滿意,分值低于60分表示不滿意,總滿意率=很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計算護患糾紛發生率,同時以SAS量表、SDS量表評分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分值均為100分,分值越高,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自制睡眠質量調查表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情況,總計100分,分值越高,睡眠質量越佳。
1.5?統計學分析
以SPSS 21.0軟件對此次護理結果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示,以卡方值對滿意度、糾紛率等計數資料進行檢驗,以t值對心理狀態、睡眠質量等計量資料進行檢驗,以P值對組間差異進行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滿意度、糾紛率比較
觀察組26例患者總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且發生護患糾紛的概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2.2?護理前后心理狀態、睡眠質量比較
未實施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睡眠質量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接受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心理狀態評分均較對照組低,睡眠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癌癥患者臨終期與死亡最近,受疼痛影響、死亡困惱后身心均遭受嚴重損害。安寧療護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理念基礎上新興的護理干預模式,通過對患者開展疼痛護理、皮膚護理、環境護理、心理護理等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使患者保持身心愉悅[4]。
總之,對癌癥患者臨終輔以安寧療護干預可改善患者心態,提高睡眠質量,降低醫患糾紛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華美錦.安寧療護在癌癥臨終期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3):110-112.
[2] 陸宇晗.護士在腫瘤患者安寧療護中的作用及思考[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31):3726-3730.
[3] 諸海燕,孫彩萍,羅慧群,等.癌癥臨終期患者的安寧療護[J].護理與康復,2016,15(09):874-876.
[4] 劉鵬,余玲,李平,等.論臨床醫生在腫瘤患者安寧療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定位[J].醫學與哲學,2018,39(0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