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
摘 要:語流聽辨是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一直不太受重視的一個方面。本文以提高學生在英語四級長對話語流聽辨能力為目的,首先分析了四級長對話聽力材料的特點,接著提出了學生在語流聽辨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最后提供了解決長對話語流聽辨問題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英語四級;長對話聽力;語流聽辨
一、引言
大學英語四級長對話聽力和新聞聽力以及篇章聽力相比,難度較低,內容也較為基礎,是學生應該首先訓練的部分。然而,在目前針對四級長對話聽力方法的研究中,大部分仍然只關注“自上而下”的理解過程,即關注背景知識、聽力策略等因素造成的影響,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方嵐2010),關注長對話中的聽辨困難和方法的研究目前還不多。本文試圖在這一方面做一些方法上的探究。
二、大學英語四級長對話聽力材料的特點分析
英語四級聽力長對話部分在結構上比較固定,可以劃分為“頭”、“中間”和“尾”三部分。其中,常見的邏輯結構為“主題、結論—論證、說明—再次總結結論”。長對話在“頭”部分會交待整個對話的關鍵信息和背景, 例如:人物、時間、地點、主題等。兩個談話者一般會先介紹自己并對長對話中將要討論的問題進行概要。“中間”部分是對話的討論,以信息量較多、內容較雜、難度較大為特點。長對話的“尾”部分常常涉及說話人總結討論形成的意見或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或再次重復、總結全篇的結論(李文方2017)。同時,四級長對話聽力在聽感上類似于自然語流。自然語流是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日常生活的自然交流中所使用的連貫的語篇,是言者主觀思維、情緒的自然表達和流露。自然語流在語音上具有連續性和異化的特點。除聲音、語義之外,情緒也是自然語流的重要構成要素(高暉2010)。
三、學生在長對話的語流聽辨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熟悉自然語流的發音模式。自然語流沒有明顯的單詞間隔和聲音中斷,其發音也不同于單個詞匯的發音。由于不完全爆破、跨詞濁化、略讀、連讀等現象使語流發生了異化,聽者所聽到的信息不再是詞匯的簡單堆砌和組合。然而,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學習對話和篇章時,主要是從單個的詞匯開始,并通過書面的材料進行學習,這就造成了他們過于注重獨立詞匯和形式,而不熟悉自然語流的發音模式,從而給語流聽辨造成困難。
(二)在聽辨過程中,受自身發音問題影響較大。影響語流聽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聽者自身的發音存在問題。這就導致其能理解書面對話材料的意思,而不能進行有效的聽辨。由于聽者受到母語發音的影響,以及發音錯誤長期沒得到糾正,加之不充分的聽力訓練,要在聽辨過程中獲取正確信息就會比較困難。
(三)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語流中說話者所表達的情緒。在對話中,說話者更為注重的是含義、情緒這兩個要素,而忽略了對形式的考慮,即不會有意放緩語速或讓語音更加清晰,但聽者主要是依據形式來判斷其語用含義的過程。這種由形式到內容的逆向推斷過程對于語言學習者而言是艱巨的。
四、解決語流聽辨問題的方法及策略
(一)多聽多模仿。提高對語音的敏感度是理解自然語流的關鍵。大量的語音輸入和模仿能增強聽者對于自然語流發音模式的熟悉程度,進而增強語言形式與內容結合的緊密度。在聽對話材料時,聽者要特別注意英語語流節奏中的重音節拍,這有助于其進行語流的切分(楊學云2014),進而結合語境分辨出意群。此外,聽者進行模仿之后可以把自己的發音錄下來,并與原音對比,有助于找到自己的發音和聽辨問題所在。
(二)選擇真實的、適合學習的材料。在眾多聽力學習材料中,經典的并配有字幕的原聲電影是練習英語自然語流聽辨的極好的素材之一。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全方位地從聲音、字幕、圖像去了解語流含義。在反復觀看之后,再讓學習者對這些材料進行模仿,就可以幫助其構建新的語流模式(高暉 2010)。
(三)“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兩種策略相結合。聽者通過語音辨認、詞匯識別、語義組合等步驟完成語流信息的聽辨和理解,“自下而上”有助于獲取低端信息(汪福祥,蔣志森 2002)。而借助“自上而下”的方式,聽者就可以從語義、語法、上下文和背景知識等方面理解和推測對話中的信息。因此,聽者如將這兩種策略結合起來,會取得更好的聽辨效果。
五、總結
學習者要提高語流聽辨能力,要在模仿的前提下,主動地去吸收大量的自然語流,逐步地靠近自然語流的發音模式,提高與語音和語義的結合程度。同時,不斷提高語音知識和語義知識水平,也有利于學習者語流聽辨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方嵐.近十年中外外語聽力研究比較[J].現代外語,2010,33(03):305-313+330.
[2]李文方.大學英語四級聽力長對話題型解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6):173-174.
[3]高暉.英語自然語流的聽辨和理解[J].魅力中國,2010(34):270-271.
[4]楊學云.基于言語感知模型的英語語流信息聽辨研究[J].外國語文,2014,30(01):136-139.
[5]汪福祥,蔣志森.模糊邏輯模型與交股模型的解析與重組[J].外語教學,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