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 梁悅
摘 要: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準確和科學把握我國現階段文化發展特征的基礎上審時度勢,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豐富了我國的文化建設思想,形成了習近平文化強國戰略思想。深刻學習和領會習近平文化強國戰略思想的內涵,有利于凝聚共識,鞏固人們共同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強國;戰略思想
一、習近平文化強國戰略思想的理論淵源
(一)吸收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的相關理論
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的相關理論是唯物的、辯證的、客觀的,其認為文化屬于意識形態范疇,物質對文化有決定性作用,同時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有精神指導和激勵作用。文化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文化是在一定區域內產生和發展的,并為特定的階級服務。
(二)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5000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精華,代表了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1]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優秀傳統文化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繼承和運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提出了很多與時俱進的新思想。
(三)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我們黨自建黨以來就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不斷探索和完善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把文化建設和發展擺在一個重要位置,貫穿于革命、建設和改革全過程。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文化建設都提出了很多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為習近平文化強國戰略思想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習近平文化強國戰略思想的基本內涵
(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智慧的結晶,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強國的戰略核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科學、辯證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與繁榮的內在推動力。
(二)意識形態領域做到“兩個鞏固”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激烈斗爭,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戰略高度,就當前和今后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思想、新方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來抓,把“兩個鞏固”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新定位,不斷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2]
(三)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明確要求,把其作為文化強國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是國家發展中最深層的力量,是全體中華兒女的不懈精神追求。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引領積極向上的社會思潮,凝聚最廣泛的社會共識,激勵大家共同團結奮斗。
(四)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指一個國家的文化水平,包含文化話語權、影響力等,提升文化軟實力核心在于充分發揮文化的時代價值。當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在于5000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要推動傳統文化推陳出新、持續發展,不斷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習近平文化強國戰略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有利于推進文化體制創新與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管理制度,促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包含三個方面,即文化管理體制、文化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以文化產業的創新來推動文化軟實力的增強,以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加強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
(二)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文化在一個民族發展和壯大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是凝聚和引領整個民族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5000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的沉淀形成的文化精華,代表了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價值取向,彰顯了中華兒女向前團結奮斗的精神。歸根結底,文化軟實力究其實質來說就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全體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就是在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這種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巨大的,不斷引領和激勵廣大中華兒女為共同的奮斗目標的實現而頑強拼搏。
(三)有利于提升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國情的重要指標,具體包括各類戰略資源的總和。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國力中的核心競爭力,地位舉足輕重。只有切實提高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才能有機推動綜合國力的提升。習近平文化強國戰略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舉旗定向、領航布局,不斷引領我國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和獨特魅力,確保綜合國力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學習出版社2015年版,第28頁.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學習出版社2018年版,第212-213頁.
作者簡介:
王藝(1994—),男,江蘇泰州人,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梁悅(1998—),女,江蘇鹽城人,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