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
摘 要:決策,是運用方法、策略做出決定的過程。在管理學的研究當中,決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特別自上世紀中葉以來,成為了被普遍關注的管理要素。決策不僅僅被當做管理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被許多管理學家奉為管理工作的本質,足見其重要意義。在本文中,我將對管理學中決策理論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通過對各種決策理論學說的總結和回顧,了解決策理論的內涵,以期幫助得出更多關于管理工作中決策行為的啟示。
關鍵詞:決策理論;管理
一、西蒙的“有限理性”決策理論
美國管理學家赫伯特·A·西蒙的關于決策的研究標志著決策理論走向成熟,其以《管理行為》為代表的一系列論述及提出的“有限理性”和“滿意解”的視角在管理學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也幫助西蒙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榮譽,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更評價其理論和著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西蒙決策理論的基礎,是由“事實前提”和“價值前提”構建起來的。這兩個概念分別對應管理行為的“是”與“應該是”的屬性。所謂“事實前提”,就是事實判斷,即某項管理行為具體收獲了怎樣的結果,是否真正的達成了目標。所謂“價值前提”,就是組織的宗旨、定位,是組織的目標。二者之間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判斷“事實前提”的成敗,必須與價值前提相結合才有意義。例如,有兩所學校,A追求素質教育,B追求升學率至上,那么同樣的“周末補課”的行為,在A的價值前提下就是無效的,相反,在B的價值前提下就是有效的。而所謂的決策評價,就是判斷決策(事實前提)與宗旨(價值前提)之間的純粹事實關系。這兩個前提構建起的評價模式成為了決策理論的基礎。
二、馬奇:理性組織決策論
美國管理學家詹姆斯·馬奇與西蒙合作良久,二人合著了《組織》一書,他本人也深受西蒙有限理性決策論的影響,在個人的研究中深化和發展了西蒙的理論。馬奇主要對決策產生的過程進行了細致剖析。馬奇認為,個人或者組織要達到滿意(理性)決策有兩種主要的方式:第一種為“結果邏輯”,即通過比較備選方案的結果與選擇能滿足組織(個人)偏好下有可能帶來效益最大化的滿意方案;第二種為“適當邏輯”,這種決策邏輯不以對結果的期望為決策準則,而是根據決策場景下的“規則”(不僅包含來自決策者所處環境中的規則,如組織制度、文化習俗等,也包括決策者自身內化的規則,如通過經驗總結而形成的習慣、個人信仰等)進行決策,即決策是由于遵循規則和實現身份而產生的。這一分類讓我們對于決策過程的類型更加明晰。對于馬奇在決策理論方面的建樹,西蒙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馬奇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真實的畫面:在組織中的不確定的、詭詐的、不合邏輯的、沖動的、盲目的甚至戲謔的情況下,人們實際上是如何進行決策的。在此書中,馬奇對決策過程的深刻見解,與我們共享了一些非常實用的有關如何作出理性決策的觀點。”
三、埃澤奧尼:綜合掃描決策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埃澤奧尼依據理性決策模理論和漸進決策理論的優勢和不足,提出了綜合掃描決策理論。埃澤奧尼將決策分為兩個層次---高階的、調整基本方向的根本決策,和為根本決策做鋪墊并實現根本決策的漸進決策。在根本決策方面,決策者需要跳出漸進的微觀視角,從更寬廣的角度上去思考決策的大方向;而在漸進決策方面,則適用于漸進式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尋求問題的解決。而在這個分層模型中,“掃描”也即尋找、收集、處理和評估信息并得出結論,是最主要的活動,因而被稱之為“綜合掃描決策模型”。
四、結語
通過對決策理論的梳理,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的趨勢:
1.對于組織和個人的決策行為認識越來越符合現實。從完全理性人的理想模型,到有限理性和適應性理性的“管理人”假設,再到林德布洛姆對于價值觀因素的引入和前景理論中人們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的行為傾向表現,決策理論的研究對于組織和人的剖析越來越符合現實中的實際情況,也越來越能夠解釋人們在管理決策中一系列行為。
2.對于決策行為的研究越來越細致。決策理論的發展并沒有局限于上位概念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而是逐漸的深入到決策的具體過程中。自西蒙為其決策理論提出一整套的程序之后,各種決策模型被紛紛提出,其中涵蓋了決策的過程、決策的程序以及決策的方法,研究越發細致和全面。
3.對于管理工作越來越具有指導意義。指導管理的理論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還必須要指導實踐。決策理論在基本完成了框架搭建的基礎上,不斷提出各種能夠指導實踐的方法,特別到了現代,與科學技術的結合使得決策行為的研究越來越能夠服務于實踐,具有了明顯的指導意義。
雖然決策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越來越具體有效,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局限了視野,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應從更加宏觀和全面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赫伯特·西蒙.管理行為(第四版)[M].詹正茂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孟超.西蒙決策理論研究[D].西北大學,2007.
[3]詹姆斯G.馬奇.決策是如何產生的[M].王元歌、章愛民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