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娟
摘 要:“能被3整除的數”學習中,學生很難明白和想到看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筆者在前測中發現:在事先不知道“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學生中,只有4.1%的學生通過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成功探究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很難讓大部分學生真正經歷探索與發現的全過程。教師可以設計有效的探究性學習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所發現,不斷研究,充分探索,發展高階思維能力。本文筆者設計、運用了不同數量的點子、數位順序表、活動探究紙、提示信封等探究性學習材料,助力學生一步一步推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規律,有效突破“能被3整除的數”的探究難點。
關鍵詞:能被3整除的數;探究性學習材料;探究;高階思維
一、問題的分析
《能被3整除的數》是浙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在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之前,學生已經理解了“整除”概念、學習了“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與“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截然不同,學生是否能用常規的探究方法(寫數一些能被3整除的數——找出共同特征——舉例驗證(正反)——得出結論)、或是通過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發現“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筆者還是心存疑慮的。
因此筆者在課前對4個班120名學生進行了前測調查,希望通過對前測數據的分析,了解學生真正的的學習起點,找到學習難點與問題所在。
二、學生學習難點的調查與分析
(一)前測調查數據情況
筆者先對4個班120名學生就課前是否知道“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進行了前測調查,調查發現:120名學生中20人課前通過自學或父母、課外輔導班告知已經正確知道“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占前測總人數的16.7%;2人通過自己嘗試、研究正確知道“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占前測總人數的1.7%;其余98人不知道或是錯誤認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占前測總人數的81.7%,其中18人錯誤認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與該數的個位有關,占比18.4%。
筆者再對不知道或是錯誤認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98名學生進行了前測再調查。調查發現:98名學生中,60人選擇了方案二進行探究,34人兩個方案都進行了探究,4人沒有選擇任何一個方案落筆。單選擇方案二探究的60人都未探究出正確結果。嘗試了兩個探究方案的34人中,2人方案一探究結果錯誤,方案二探究結果正確;2人方案一、方案二探究結果均正確。其余30人均探究失敗。
在事先不知道“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98名學生中,61.2%的學生選擇了探究方案二進行嘗試,34.7%的學生對兩個探究方案都進行了嘗試,其中只有4人通過提供的探究材料成功探究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僅占比4.1%。
(二)前測調查反映的問題分析
以上數據反映:在“能被3整除的數”的學習中,學生易受“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的負遷移,且無論是人教版、北師大版教材呈現的探究方案一,還是浙教版教材呈現的探究方案二,學生都很難明白和想到看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很難成功探究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因此很多課堂的探究過程,常以一個學生的回答(或是課前已知,或是自己探索發現)來代替所有同學的探索,無法讓大部分的學生真正經歷探索與發現的全過程,實則是一種假探索。
三、突破“能被3整除的數”的探究難點
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真正經歷探索與發現的全過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材料是引發學生數學探究學習的重要載體。一份好的探究性學習材料能夠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數學探究,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帶著這樣的問題與思考,筆者從探究性學習材料入手,多番設計與嘗試,以收獲更好的探索與教學效果。
(一)學習材料的設計
1. 設計構想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能被3整除的數”學習中,筆者以全班分為5個探究小組為例,設計了5份不同數量的點子(3個、5個、6個、8個、9個),讓每探究小組抽取一份點子,用抽取的固定數量的點子在數位順序表上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數”。在擺數的過程中,抽到3個、6個、9個的小組輕而易舉地擺出很多“能被3整除的數”,發現怎么擺都能被3整除;而抽到5個、8個的小組發現怎么也擺不出“能被3整除的數”。這究竟是為什么?這樣的探究性學習材料設計,為學生制造疑惑,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疑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追尋問題的答案。讓學生有所疑問,有所發現,也讓學生不斷研究,充分探索,主動將“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聚焦到點子數量上即各數位上的數字之和,從而猜測、驗證、歸納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2.探究材料
每組一張數位順序表、5份不同數量的點子(3個、5個、6個、8個、9個)、每組一張“能被3整除的數”探究紙(探究紙見下)、每組一個提示信封。
提示信封內容:把擺出的“能被3整除的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加一加,你一定會有所發現。
(二)利用探究材料,有效激活思維,主動探究特征
1. 活動設計與要求
讓每小組派代表來講臺從準備好的5份點子(3個、5個、6個、8個、9個)中抽取其中的一份點子。每個探究小組用所抽取的固定數量的點子在數位順序表上分別擺出“能被3整除的數”。
活動要求:
①擺一擺:在擺每個數時要把你們組所有的點子都用完。
②記一記:把擺出的數記錄下來。
③算一算:列式計算檢驗擺出的數是否能被3整除。
2.活動質疑
觀察到:3個組很快就完成了他們的任務,而另外2個組還在不停地嘗試,一副困惑的表情……
①師:停!剛剛老師仔細觀察了下,發現有幾個組很快就完成了你們的任務,你們的點子數是幾?(3、6、9)擺出了哪些能被3整除的數?
②師:另外2個組呢?(生搖頭)你們兩組怎么到現在還一個都擺不出來?
你們的點子數是什么?(5、8)
③師: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生:和點子數的多少有關。
3.二次嘗試
要求:自己確定一個點子數,看看能不能擺出“能被3整除的數”。已經擺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組可以再確定一個不同的點子數擺一擺。
4.討論匯報
(1)師:你們確定的點子數是幾?擺得出來嗎?
(2)師:你們為什么選擇這個點子數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3、6、9都能被3整除,所以我們選擇了能被3整除的點子數。
(師板書:能被3整除)
(3)師:猜測能否擺出“能被3整除的數”和誰有關。
生:與點子數是否能被3整除有關。
5.舉例驗證
是否只要點子數能被3整除,用它擺出的數就能被3整除?
6.進一步發現,完成探究紙
小組思考并回答:1.點子數其實就是什么?2.怎樣的數能被3整除?
必要可打開提示信封:把擺出的3整除的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加一加,你一定會有所發現。
7.匯報總結:
生1:點子數就是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
(師板書:各個數位上數字之和)
生2: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三)材料的有效性分析
筆者用此學習材料對前測的4個班進行了教學嘗試,通過用抽取的固定點子數在數位順序表上擺“能被3整除的數”,課堂瞬間沸騰起來:有的為自己組快速擺出沾沾自喜,有的慶幸自己組抽到了好的點子數,有的一臉疑惑十分苦惱,有的開始抱怨怎么抽了這么個點子數……激起了探究的興趣,擦出了疑問的火花。在二次嘗試中,4個班所有的20個探究小組都確定出了正確的點子數,順利擺出了能被3整除的數。100%的探究小組能夠通過該學習材料想到能否被3整除與點子數是否能被3整除有關。20個探究小組中17個組答出了思考問題1“點子數其實就是什么?”,并準確描述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占比85%。還有3個小組在拆了提示信封后,發現了點子數其實就是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準確描述出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四、對教學的啟示
(一)找到學生的學習難點與問題,優化教學
通過對學生的前測調查與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在“能被3整除的數”學習中,學生很難明白和想到看各個數位上數字之和,大部分的學生無法真正經歷探索與發現的全過程,課堂的探索實則是一種以一個學生的回答(或是課前已知,或是自己探索發現)來代替所有同學的假探索。因此,在實際進行教學之前,找到學生的學習難點,清晰問題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二)設計合適的學習材料,突破難點
本次前測數據反映:在事先不知道“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學生中,只有4.1%的學生通過教材提供的教學材料成功探索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從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學習材料都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探究任務的,設計合適的學習材料,特別重要。合適的學習材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有所發現,不斷研究,充分探索,有效突破學習難點。
(三)著力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促進高階思維發展
在這個智能時代,教育應該如何變革才能順應潮流:學校應該教什么,不應該教什么?社會企業家歐文認為:“教育的標準,不應該繼續衡量學校多擅長去傳授顯性知識和事實技能,而應該轉向隱形知識,比如如何處理不確定性。”所以,數學教學不應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在“能被3整除的數”的學習中,對規律的傳授、記憶、理解和運用是次要的,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發現與研究,積累實踐經驗,發展好奇心和探索欲,促進高階思維發展,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才是更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杜殿坤.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羅永軍.數學實驗:導向學生的隱性知識增長[J].教學月刊,2018(12)
[3]邢佳麗.讓學生在發現、研究、探索中成長——數學實驗課實踐例談[J].教學月刊,2018(12).
[4]強震球.培養數學高階思維[J].江蘇教育,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