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鋒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其理論邏輯主要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的邏輯起點是以人為核心;邏輯終點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創新是連接其邏輯起點與邏輯終點的中介。
關鍵詞:社會治理;論述;邏輯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認真梳理其內在的理論邏輯,深刻領會其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對于加快推進新時代社會治理創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習近平關于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的邏輯起點:以人為核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做全黨奮斗目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的根本政治立場。以人為核心,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的邏輯起點。
1、堅持人民需求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主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社會治理領域,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強調的是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把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作為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指出,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的方面,作為社會治理的著力點,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以此提高社會治理的效率,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2、重視基層社會治理。社會治理說到底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城鄉社區,基層社會成為個人作為社會成員參與社會活動最直接的載體。很多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都出現在基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治國安邦重在基層,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著力提高城鄉社區的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夯實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還就如何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給出了十分明確的答案。“要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
3、狠抓平安中國建設。社會要和諧穩定,平安具有極端重要性。在對諸多民生問題進行深切關注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平安問題尤為關切。他曾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安定有序。”平安中國建設是解決人民對平安這第一民生需求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還就如何推進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明確指示。建設平安中國,要把專項打擊與整體防控更好的結合起來,始終保持對嚴重犯罪活動的嚴打高壓態勢。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通知》,要求整合全黨和全國之力解決好掃黑除惡這一問題,確保基層社會平安和諧。
二、習近平關于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的邏輯終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目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的邏輯終點。“共建共治共享”只有短短的六個字,實際上有著豐富的內涵,蘊含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治理中多重關系的正確把握和妥善處理。
1、處理好了共治與共享的關系。“共建共治”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礎,“共享”是“共建共治”的目標和方向。沒有共建共治,共享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共建共治”中的“共”字,實際上意味著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同時也意味著多元主體之間的一種相互協調、共同合作的持續性狀態。“共享”,則強調社會治理成果惠及群體的廣泛性。即要讓全體社會成員都能獲得良好社會治理所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既強調了社會治理全社會參與,全社會出力,全社會盡責的現實途徑,又尊重和重視了人民共享社會治理成果的現實需要,正確處理好了共建共治與共享的關系。他曾經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就是共享的過程。”
2、處理好了主導與協同的關系。社會治理較原來的社會管理而言,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總書記的這一論述,正確處理好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過程中各類主體的地位與作用。即黨委是領導核心,應發揮好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各級政府對本地區社會治理要發揮主導作用,改變傳統政府包辦一切的思維慣性和行為方式,將著力點放在建立健全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和完善社會治理的法律法規等方面。同時也要尊重社會組織和公眾主體地位,激發其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貢獻力量。
3、處理好了活力與秩序的關系。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社會活力與社會秩序是并行不悖、辯證統一的關系。社會治理過程,就是在社會活力與社會秩序中尋找動態平衡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就很好地處理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在2017年9月19日召開的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對社會治理過程中如何正確把握活力與秩序二者之間的平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松、暗流涌動。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動全社會一起來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使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三、習近平關于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的邏輯中介:創新
創新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始終把創新作為連接其邏輯起點和邏輯終點的中介一以貫之。其創新主要涵蓋社會治理理念創新,方式方法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
1、創新社會治理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人類的每一項創新性實踐活動都必須依靠先進理念的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以不斷創新的理論勇氣提出了社會治理的理念,讓社會治理取代了原來的社會管理。相對于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理念最大的不同是強調協同治理,即強調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在社會治理中的協調、互動和調和。政府在社會治理中不再一家獨大,包攬全局,而是充分尊重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等治理主體的主體性地位,最大程度發揮其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實現社會治理合力的最大化,構建黨政主導、多種主體共同參與治理的社會治理格局。
2、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治理方式創新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重要論述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十分重視社會治理方式創新。一是強調多重治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的首要特征就是注重社會治理方式的多樣性以及多種方式之間的相互結合。他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把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這一思想為新形勢下社會治理方式創新明確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二是注重法德并治。關于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與強調的就是法德并治。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始終堅持法治和德治并舉。三是重視智能治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治理中重要作用。他曾經反復強調,要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互聯網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并對如何利用和發揮好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作出了很多重要指示。
3、創新治理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關于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有大量的論述,大體可以歸結為如下兩個方面:在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要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體制機制,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述,既對社會治理參與主體進行了規定和分類,同時也對不同主體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了明確的界定,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凝聚了合力。在創新社會治理機制方面。要通過建立健全社會治理的投入保障機制、服務群眾機制、規范運行機制和隊伍培養機制,為社會治理的有效開展提供充足的保障。此外還要堅持在黨委的領導下和政府的主導下,狠抓社會利益協調機制、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機制等方面的機制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學習出版社,2018年5月.第二十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