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雪
閱讀活動的根本價值在于為人的發展提供食糧。通過提供學生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化產品,潛移默化塑造其靈魂,豐滿其血肉。在短短幾十年走完祖先幾千年的歷程并發展得更美。這些文學作品飽含作家真善美的情思,閃爍著人類智慧,充溢著生機、靈氣、愛憎、智慧的生命律動。在閱讀教學中要真正使學生含英咀華,吃透對象,只授之以漁是不夠的。教師首先應全身心沉浸在文章中,聲情并茂的講解,循循善誘的啟示,用課文中的真善美豐富學生美好心靈,激發學生求知熱情,并以此形成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審美力和意志力。
要搞好閱讀教學,取得成效,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多誦讀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忽略“讀”這一環節,熱衷于引導學生獲取答案和結論。在讓學生草率讀過課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詞句提出問題,要求學討論,表現什么思想,獲得什么教育。或機械地挑出文章中一些詞句,要求分析“為什么”。這種用所謂“啟發”直接代替學生理解的做法,表面熱熱鬧鬧,實質浮光掠影,囫圇吞棗。其結果導致再美的文章也會索然無味。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學習語言吸收寫法,欣賞美。文章作品豐富的意蘊,存在于字里行間,隱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處留下的巨大審美空間之中。教師教授一篇課文,首先不應引導學生去分析理解,而是感受,即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表象、聯想、情感去觸摸內容的整體存在,品味語言文字的意義、情味和旨趣。因此教師需特別重視“讀”。不論何種文體,課堂上要每篇必讀,可吟誦、默讀、朗讀,在讀中思考理解,學會圈點批注,體味文章意義、意境、情味,要從停頓和語調的高低、強弱、緩急等方面指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隨著形象在學生頭腦中的“復活”,必然觸動其情感,使其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里,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在不知不覺中把握全文內容,受到藝術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在閱讀時,恰當充分的運用朗讀手段,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朗讀是藝術的再創造,在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器官并用。既促進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又積累大量詞匯和句子,提高理解和表達能力,教師可借助范讀,齊讀等形式,特別是經典散文、詩詞(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的《密州出獵》等)帶動學生的朗讀興趣。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感悟作品思路,有效規范邏輯思維,使語言條理清晰,發現語言文字的優美,真正感受每一個字及音節是一個優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語感。
課堂教學順序上,應遵循“先學后講”的原則。其最理想的狀態是學生帶著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是教師帶著已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學生,把結果講給學生聽。
二、引導學生由整體到局部把握全篇
一篇課文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從內容到形式結合成整體美。古人云:“傾城宜通體,何來獨賞眉。”教師要在充分領略整體美后,引導學生感受。只有學生喜愛這篇課文,才會主動積極的學習。同時,學生還須養成從整體到局部的閱讀習慣,特別是對那些能揭示作者寫作動機和藝術匠心的關鍵性語言,要聯系上下文反復咀嚼、體味。閱讀的重點不僅局限在“寫什么”或“怎樣寫”的范圍內,而應著力讓學生從語境的體味中真正認識“為什么這樣寫”。教師要在學生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選擇精彩段落進行精講。
三、初步訓練,形成網絡
在學生熟記理論掌握要義后,教師根據淺顯明晰的閱讀文段進行“實彈演習”。此過程可分為兩大步驟:實踐理論和拓展內涵。
實踐理論階段:教師首先在文段中講析指導“閱讀四步法”,結合理論與材料。對學生訓練可點面結合,講析時面對全體學生,提問時重點指導學習組長,以便讓組長講析示范。課堂上由教師講轉變為學生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教師準確把握學情,當即點評指導糾正。組長達到一定水平后,可放手組長指導組員進行理解講析,以點帶面循序推進,全體學生在短時間內對閱讀分析由抽象記憶到理解,形成能力。
四、課堂閱讀教學要充分形成師生互動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是教師和學生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其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其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主動參與學和教。如果教師只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影響學生心理意識的接受,學生一直依賴老師,無法激發其主體意識,成為臣服于知識的“奴隸”,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在教學中,可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題目是“讀書的好點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通過對建議的一一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辟一墻報,命名為“大家的金點子”,并將點子逐步運用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大力支持這種做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學生能充分體會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當學生的建議被教師采納,這種自主的權力和被激發的興趣成為課堂教學的前奏,也成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的動力,教師通過對學生“點子”的調查,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話題是最受學生歡迎的,通過教學、教法的改進,就可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